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苏纪兰:健康海洋系统对全球治理的核心意义,论坛成果为“3030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
7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苏纪兰在“落实昆蒙框架:海洋保护地建设和南极公海生态保护”主题论坛上强调:健康海洋系统对全球治理的核心意义,论坛成果为“3030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与实践路径。苏纪兰院士表示:一个健康的海洋系统对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我们能保障可持续开发的资源,并且还决定我们能够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的综合挑战。两年达成的BBNJ有效达成了海洋体系的空白,为落实昆蒙框架所确定的“3030”的目标提供了抓手,接下来的协定的生效需要60个国家批准。今年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批准的国家从31个上升到50个,生效指日可待。虽然国家签了很多,但是从面积来讲,30%来讲还有很大的一个距离。未来5年之内的全球的海洋保护建设将会在快车道上持续向前进行。自从2012年以来,中国始终将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相当的建设高度上。去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海洋生态保护白皮书》,对此作出了完整的概括,在国内的海洋保护地方面,国家近几年完成了生态红线的划定,以及保护地的整合优化工作,很大程度上理顺了各类保护地措施的职能关系。在公海保护方面,中国也在BBNJ的协定和南极公海保护区的谈判当中做出了建设性的贡献,实施了公海自主休渔。相比于国内的管辖海域而言,公海当然还要牵涉到对外合作,有博弈,国际法、深海大洋、科研等方方方面,当然是比起国内来讲,海洋的保护来讲更具有挑战的领域。未来,我们将期待科学对政策的更深度支撑,将有更多生态重要区域会保护起来,并且在陆海统筹方面创新的治理工程也会展开,我们知道对海洋威胁来讲从陆地来的相当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