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签署意向声明,共同建立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拟设立的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将致力于推动绿色经济转型、数字经济、贸易和可持续金融,助力发展中国家加快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长期保持合作伙伴关系,携手走过45年,共同推动中国各个阶段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徐浩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合影纽约,9月26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MOFCOM)今日在纽约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总部签署意向声明(SOI),以探讨进一步深化双方合作,并在共同关切领域支持发展中国家,其中包括在上海市设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长期合作,45年来携手推动中国各阶段的发展。本次宣布正值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旨在推动国际合作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同时也恰逢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成立60周年。上海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SGCSD)拟作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网络和技术专长框架下的独特平台,提供新的合作与伙伴关系形式,加快绿色经济转型,并通过数字经济、贸易和可持续金融等途径,支持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签署意向声明现场合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署长徐浩良表示:“上海的城市发展经验和长期保持创新的传统,是推动该中心有望在迈向2030之际成为可持续发展进程重要力量的支持。我们旨在通过需求导向的政策研究、能力建设、共同制定解决方案,以及动员和协调可持续发展所需资源,更好地支持发展中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表示:“中方支持在上海设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心,愿分享中方在绿色、数字、贸易等领域的发展经验,呼应全球南方国家实现绿色、数字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更好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详情
2025-09-30
世界气象组织:臭氧层正稳步恢复,科学引领全球行动成效显著
最新发布的《2024年世界气象组织臭氧公报》显示,地球保护性臭氧层正在稳步恢复。2024年南极上空臭氧空洞的规模较近年明显缩小,这一科学进展对人类健康和地球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塞莱斯特·绍罗指出:“世界气象组织数十年来对臭氧层的科学研究建立在信任、国际合作和自由数据共享的基础之上。这些正是全球最成功环境协议的基石。”她强调,今年世界臭氧日主题“从科学到全球行动”与世界气象组织75周年口号“科学促行动”高度契合,体现了科学为全球行动提供的指引。科学监测支撑政策实施《世界气象组织臭氧公报》是全球大气监测计划的重要参考产品之一。公报显示,2024年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平流层臭氧总量有所增加,南极臭氧空洞深度低于1990至2020年平均水平,9月29日臭氧质量缺口峰值为4610万吨,低于2020至2023年间的高值。公报指出,这种延迟形成并快速恢复的现象,是南极臭氧空洞初步恢复的重要指标。世界气象组织指出,为支持《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其牵头制定的全球臭氧和紫外线监测网络确保了观测覆盖、数据标准和科学交流。这些监测体系为各国政策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也是《蒙特利尔议定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国际协议与全球合作推动臭氧修复四十年前签署的《维也纳公约》首次将平流层臭氧消耗认定为全球性问题,为国际科学研究和合作提供框架。《蒙特利尔议定书》推动淘汰了99%以上受控臭氧消耗物质,包括制冷剂、空调、灭火泡沫及发胶产品。预计本世纪中叶,臭氧层可恢复至1980年代水平,从而显著降低紫外线过量照射导致的皮肤癌、白内障及生态破坏风险。公报还回顾了2016年通过的《基加利修正案》,要求缔约方削减导致气候变暖的氢氟碳化物,这一强效温室气体被广泛用于替代消耗臭氧层的物质。目前已有164个缔约方批准修正案,预计到本世纪末可避免全球升温约0.5摄氏度。科学评估显示臭氧层有望全面恢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世界气象组织每四年联合发布一次科学评估。根据2022年评估报告,如果维持现行政策,南极臭氧层预计于2066年前后恢复至1980年水平,北极地区约2045年恢复,全球其他区域有望在2040年前恢复。世界气象组织强调,保护臭氧层不仅保障人类健康,还支撑农业生产和环境安全,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包括健康与福祉、气候行动、零饥饿和陆地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目标。
详情
2025-09-19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亚洲碳市场报告
亚洲碳市场报告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亚洲碳市场报告,旨在总结亚洲碳市场发展与国际合作。世界经济论坛认为碳市场是调动气候资源和降低成本的关键机制,亚洲地区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0%以上,碳市场会在净零转型中发挥作用。相关阅读:亚洲开发银行发布亚洲监管机构碳信用报告亚洲碳市场介绍亚洲共有17个国家或者地方碳定价工具和4个国家碳排放交易体系,这些碳排放交易体系包括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世界经济论坛将亚洲碳市场分为三类:中国: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体系,2025年市场容量将达到80亿吨二氧化碳,2030年将达到9亿吨至11亿吨二氧化碳。2024年中国重启了自愿碳市场;发达经济体: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已经建立碳定价机制,同时拥有强制碳市场和自愿碳市场,并正在发展碳信用补偿机制;新兴经济体:泰国、马来西亚等正在考虑建立或者开发碳市场,并建立区域合作框架;亚洲经济体的碳市场通常自2010年开始发展,其碳价格、拍卖比例和碳抵消使用比例差异较大,新加坡碳价格为19.5美元每吨,中国、韩国和日本碳价格分别为13美元每吨、6.8美元每吨和4美元每吨。相比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70美元每吨)和英国碳排放交易体系(48美元每吨),亚洲碳市场的价格相对较低,使用碳抵消的比例较高。亚洲碳市场与全球合作巴黎协定第六条计划创建国际合作框架,通过减缓成果转移促进各国合作。一些亚洲经济体建立了碳信用联合市场,例如东盟共同碳框架,侧重于扩大高质量的碳项目,提高市场流动性。不同国家碳定价机制的差异,使得合作存在挑战,世界经济论坛认为有以下协调机会:跨境市场匹配:亚洲碳信用的供给和需求存在匹配机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信用需求大。东南亚地区在建立碳排放监测、报告和核查机制后,可以提供充足的碳信用;联合能力和项目建设:亚洲国家的碳市场发展存在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的差异。中国拥有国家碳市场和地方碳市场双重框架,可以推动碳信用互认条款,为新兴经济体提供建议;创新联动机制:亚洲国家正在参与国际碳市场发展,一些国家已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共同开发碳项目,分享减排额度。一些国家发起发展碳市场联盟,制定公认的高诚信碳信用原则,鼓励企业参与;
详情
2025-09-16
全球湖泊正面临衰退危机:成因与拯救之道
Photo by AFP/Frederic Brown据一项权威研究显示,地球表面散布着超过一亿个湖泊。但许多湖泊已今非昔比。从玻利维亚到南非,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取水正在剧烈改变这些水域——有的萎缩干涸,有的决堤泛滥,有的甚至泛起诡异的绿色。“当今世界一些最著名、最重要的湖泊,其规模已远不及几十年前的盛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淡水生态系统与湿地股负责人戴安娜·科潘斯基(Dianna Kopansky)指出,“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衰退趋势,否则将为依赖湖泊生存的数亿人带来灾难性后果。”在8月27日首届世界湖泊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深入解析全球湖泊面临的最大威胁及应对方案。气候变化全球气候专家小组发现,气候变化正在破坏水文循环——这个精密系统原本负责调节全球水资源分布。专家表示,气温上升加剧了蒸发作用,改变了降雨模式。在某些地区,这导致湖泊干涸型干旱风险激增,例如南非开普敦(拥有470万人口)曾险些遭遇的断水危机。而在另一些地区,蒸发量增加与气温升高共同引发更强暴雨,致使湖泊决堤。就连世界最大沙漠湖盆——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Lake Turkana)也难逃此趋势。环境署研究预测,未来几十年图尔卡纳湖洪水频发将威胁沿岸1500万居民的安全。与此同时,在许多山区,气温急剧升高增加了冰湖溃决风险。当拦阻冰川湖的冰体融化时,可能引发灾难性洪水,使湖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过度取水由于调水工程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打击,玻利维亚曾经的第二大湖泊波波湖(Lake Poopo)已退化为荒芜的盐碱地。图源: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科潘斯基指出,尽管气候变化已造成严重破坏,但人类通过过度取水(即抽取速度超过自然补给速度的行为)对湖泊造成的伤害往往更为致命。这种破坏呈现多种形式:有的为城市供水而改道湖泊及其支流(后者造成的损害同样严重);有的利用湖泊进行水力发电;更常见的是将湖水用于农业灌溉。中亚咸海(Aral Sea)便是灌溉导致湖泊萎缩的典型例证——这座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的水体,自1960年代支流被改道后急剧萎缩。此类危机正在全球蔓延,连玻利维亚高原也未能幸免:由于调水工程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打击,该国曾经的第二大湖泊波波湖(Lake Poopo)已退化为荒芜的盐碱地。环境署与联合国水机制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364个流域的地表水体(包括湖泊)正在萎缩或完全消失,受影响流域占比近3%,约9310万人口居住在这些区域。污染威胁专家表示,污染对全球湖泊及周边社区的威胁正持续升级。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农业径流尤其危害人类与湖中生物——这些污染源不仅携带病原体与农药,更常含有过量的磷和氮元素。高浓度的营养物质会导致鱼类死亡、引发有毒藻华、耗尽湖水氧气,最终形成对水生生物致命的“死亡区”。科学家推测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Lake Victoria)正面临此种危机:某种细菌的激增已使湖水泛绿。与此同时,蒸发加剧、过度取水、降水增多及气温上升等问题还在持续恶化水质。环境署监测的全球4000个大湖中,超过四分之一正变得越来越浑浊,近15%的湖泊有机物含量上升——这两个关键指标直指城市、农场和工厂的污染排放。“这些数据应成为警钟,” 科潘斯基强调,“我们不能再将湖泊视为排污场。”解决方案湖泊提供了全球90%的地表淡水,与补给河流共同支撑约6000万人的生计。科潘斯基表示,扭转众多湖泊衰败趋势为时未晚,各国可采取三项关键行动:·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通过跨部门用水规划(协调工业与农业等领域),在改善民生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长期健康;·实施流域级水管理与污染治理:吸纳当地群体、原住民群体、私营部门、农民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应对湖泊挑战;·投资湖泊数据监测与应用:在污染等问题演变为危机前及时预警。保护全球湖泊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核心内容。该国际协定旨在守护自然世界,要求各国到2030年实现包括湖泊在内的30%内陆水体的保护与恢复目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掌握扭转局势所需的知识与技术,” 科潘斯基说,“真正需要的是将每片湖泊视为珍贵资源的决心。”首届世界湖泊日将于8月27日举行,旨在提升公众对湖泊重要性的认知,并展示保护与恢复湖泊水体的方法。环境署持续帮助各国保护、管理和恢复包括湖泊在内的淡水生态系统。
详情
2025-09-05
联合国发布《2025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全球进展缓慢,紧急呼吁加快行动
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十年后,联合国周一发布第十版《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对全球落实17项目标的进展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仅有35%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正在按计划推进或取得适度进展,近一半目标进展缓慢,18%的目标甚至出现倒退。可持续发展目标是联合国于2015年通过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内容,共包括17个目标和169项具体指标,旨在到2030年实现一个更加公平、和平与可持续的世界。这些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指导各国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和普通公众在政策制定、资源分配和行动方向上的决策,致力于不让任何人被落下。新的进展报告既展现了在卫生、教育、能源等领域取得的实际成果,也发出了加速行动、加强多边合作的强烈警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当天的报告发布会上指出:“我们正面临一场全球发展紧急状态。这一紧急状态体现在超过8亿人仍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在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影响下,以及在不断膨胀的债务负担之下,各国难以为人民的未来进行投资。”他表示:“这份报告不仅是全球现状的快照,更是指引前路的指南针。可持续发展目标依然触手可及,但我们必须以紧迫感、团结和坚定不移的决心采取行动。”挑战重重,但变革路径清晰可行报告强调,全球在诸多关键领域仍面临巨大挑战:2023年,全球仍有近11人中就有1人面临饥饿;22亿人缺乏安全饮用水,34亿人缺乏安全卫生设施;2024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高出1.55°C;与此同时,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债务偿还成本创下1.4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制约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然而,报告也指出,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普及电力、消除热带疾病、推动性别平等以及改善儿童健康等方面取得了实质进展。例如,自2010年以来,全球新发艾滋病毒感染下降近40%;截至2024年底,54个国家已成功消除至少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疾病。聚焦六大优先领域,加速全球转型报告呼吁各国聚焦六大优先领域:粮食系统、能源获取、数字连接、教育、就业与社会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将有助于带动其他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整体进展。古特雷斯指出:“在一个领域取得的进展,能够推动所有领域的进展。我们必须专注于高质量教育、体面就业、包容性医疗服务和妇女赋权,同时负责任地应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报告同时呼吁国际社会全面兑现在塞维利亚发展融资峰会作出的承诺,推动改革全球金融架构,实施实质性债务减免方案,并将多边开发银行的贷款能力提高三倍,使发展中国家能以可承受成本获得发展资本。可持续发展目标不是幻想,而是必须兑现的承诺面对严峻的现实,古特雷斯强调:“2030年议程不是空想,而是不可谈判的全球承诺。我们有能力改变现状,但前提是采取迅速、协调和有力的行动。”联合国希望通过7月举行的高级别政治论坛、年内的粮食系统评估峰会及2025年世界社会峰会等多边平台,推动全球发展议题持续升温,为各国提供更多合作与融资机会。联合国负责经济和社会事务的副秘书长李军华在介绍报告内容时表示:“2030年前的最后五年是兑现可持续发展承诺的关键窗口。我们拥有所需的工具、知识和合作框架,关键在于加快行动。”古特雷斯强调:“这不是一个绝望的时刻,而是一个采取坚定行动的时刻。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抓住最后的窗口期,实现我们对人民和地球的承诺。”
详情
2025-09-03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访华:推动多边合作,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10月8日,北京——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阿奇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将于10月8日至15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他自2019冠状病毒病(亦称“新冠”)疫情以来的首次访华。此次访问紧邻刚刚落幕的联合国未来峰会,在该峰会上,联合国各成员国首脑共同通过了《未来契约》,承诺将采取即刻行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并有效应对全球面临的诸多挑战。此次访问的议题与三场即将召开的重要联合国缔约国大会息息相关,它们是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6,将于10月21日至11月1日在哥伦比亚举行)、气候变化大会(COP29,将于11月11日至22日在阿塞拜疆举行)以及防治荒漠化大会(COP16,将于12月2日至13日在沙特阿拉伯举行)。中国在这三场峰会中扮演的角色和作出的承诺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此次高层访问旨在深化并拓宽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之间长期伙伴关系的广度和深度,以进一步巩固双方在全球议题上的协同合作与影响力。今日,施泰纳在线出席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并以此拉开为期八天的访华序幕。该合作框架的签署,旨在加强国际发展合作和双方的伙伴关系,加速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共同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守护人类福祉与地球未来的宏伟蓝图贡献力量。施泰纳与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署长罗照辉共同出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的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在北京访问期间,施泰纳将与国务院、全国人大、商务部、生态环境部的高层官员进行会晤,探讨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绿色转型及发展金融等关键领域如何深化与中方的合作。此外,施泰纳将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CCICED)年会。该委员会成立于1992年,是一个国际性高层政策咨询机构,旨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开展中外高层政策对话。施泰纳自1997年起成为该委员会成员,并于2012年起担任副主席。施泰纳还将出席第八届全球国家评估能力会议(NEC)开幕式。全球国家评估能力会议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全球会议,每两年在不同国家举办,旨在提升各国对可持续发展进展的监测和评估能力。今年的大会由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共同主办,也是该会议首次在华举办。施泰纳将在上海结束此次访华行程。在沪期间,他将与上海市政府相关领导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展开会晤,探讨为应对全球约4万亿美元的可持续发展融资缺口,如何通过创新金融工具支持可持续投资,以推动低碳经济与惠及所有人的包容发展。
详情
2024-10-09
有一群鸟,一生只飞向同一个远方
像极了每年从世界各地返乡过春节的中国人的春运,每年春秋之际,候鸟跋涉万里,不惧艰险,跨越高山和大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世界上最宏大的自然界奇观之一——迁徙。中国人的归乡是因为对家人和土地的热爱与牵挂,而候鸟迁徙则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蕴含着生存的智慧和大自然的奇迹。崇明东滩北八滧自然中心的候鸟 © WWF/ 薛文杰鸟类迁徙的自然现象一直都是世界各地科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自然议题之一。科学研究的目的除了研究者为了解这一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为自然保护工作者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近期,复旦大学与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团队在鸟类学期刊《Avian Research》(鸟类学研究)共同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代表性鸟种之一的中杓鹬进行了追踪,揭示了中杓鹬的迁徙日程、迁徙停歇地和迁徙路线的生态学特征。飞翔的中杓鹬(亚成鸟) © heipee专一的旅行者—中杓鹬档案姓 名:中杓鹬英文名:Whimbrel学 名:Numenius phaeopus中杓鹬是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涉禽:适应于在浅水或岸边栖息生活的鸟类)。鹬蚌相争中的“鹬”指的就是这类水鸟。外形特征中杓鹬体长 37~47 厘米,雌雄相似。虹膜为褐色。喙灰褐色,下喙基粉肉色,喙长而下弯(雌鸟喙较雄鸟更长),约为头长的两倍。头部具有中央冠纹和明显的眉纹。幼鸟的羽色较暗淡,颈和胸呈黄褐色,体背有明显淡色羽缘及斑点。崇明拍摄到的中杓鹬(成鸟) © heipee生活习性它们栖息于滨海湿地及附近的草地,在潮间带的泥滩、沙滩及礁岩觅食。中杓鹬的食物包括甲壳类、螺贝及沙蚕等,特别喜欢蟹类,它们会将蟹脚拆除便于吞食;而在内陆草地,它们则以昆虫、蚯蚓等为食。中杓鹬(亚成鸟)捕食自己最爱的食物-螃蟹 ©heipee迁徙模式中杓鹬是一种完全迁徙的鸟类(完全迁徙:一个物种在每年的特定季节,所有成年个体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模式)。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EAAF,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中杓鹬每年往返于大洋洲和东南亚的越冬地与西伯利亚的繁殖地之间。崇明东滩环志的中杓鹬在台湾新北澳底渔港被目击© 台湾鸟友科研人员分析了2017~2019年间在中国上海的崇明东滩、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罗巴克湾和西澳的摩顿湾佩戴追踪器的15只中杓鹬的追踪数据,通过它们的迁徙路线、出发和到达繁殖地及停歇地的时间来探究中杓鹬迁徙的时空特征。PS: 这15只中杓鹬均出生于俄罗斯远东地区,11只在雅库特,另外4只在楚科奇。背上小书包(追踪器)的中杓鹬(成鸟)© 安思葳1、迁徙时间的年际一致性研究发现,在春季迁徙(北迁)时,中杓鹬离开越冬地的时间点基本保持一致,平均差异不超过3天,而秋季迁徙(南迁)时,它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跨度则可达到15天左右。一群正在迁徙的中杓鹬©庚志忠中杓鹬春迁时间的一致性和秋迁时间的差异性,意味着中杓鹬的迁徙可能分别受到内在因子(譬如繁殖冲动)的调控和环境因子(譬如天气、繁殖情况等)的影响。背上行囊(追踪器),将被放飞的中杓鹬 © 安思葳2、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的一致性中杓鹬在历年的迁徙路线及途中所使用的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的选择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研究跟踪的中杓鹬个体在不同的年份都在同一个地方越冬;对于繁殖地的选择,除了一只在两年里使用了不同地方,其余个体在不同年份都选择了同一个繁殖地。从地域分布上来看,集中在黄(渤)海沿岸的诸多停歇地在中杓鹬春迁时备受青睐,会被反复使用;而相较于那些只被偶尔使用过一次的停歇地,中杓鹬们在那些被多次利用的停歇地,也就是黄(渤)海地区,停留的时间明显更久。这意味着黄(渤)海区域对中杓鹬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它们的关键停歇地。同一个体在不同年份重复利用的迁徙停歇地。(A)为春季迁徙,(B)为秋季迁徙,(A)和(B)中颜色相同的点代表同一个体。3、迁徙路线的稳定性上文提到过,在被追踪的中杓鹬中有11只在雅库特出生,4只在楚科奇出生。根据追踪发现,出生于雅库特的个体在春秋季均沿着内陆及滨海迁徙,而楚科奇出生的个体在春迁时则于北纬35度附近停留,再飞至繁殖地,秋迁时则直接从楚科奇的堪察加半岛飞跃西太平洋到达南纬5度(大洋洲地区)。追踪个体春季(A)和秋季(C)的迁徙路线以及同一个体经过各纬度时经度值的年际差异(B)。以上结果显示,沿着内陆及滨海迁徙的中杓鹬(雅库特出生)春秋迁徙路线基本保持一致,而其余中杓鹬个体(楚科奇出生)春秋迁徙路线有一定差异。值得关注的是,所有的中杓鹬个体在春季北迁时,均会在黄(渤)海地区停歇,黄(渤)海对于迁徙候鸟的重要驿站作用不言而喻。我们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EAAF是全球九大候鸟迁飞区中最大的候鸟迁飞区,涵盖22个国家及地区(中国、俄罗斯、澳新、东南亚、日韩等)。EAAF是所有鸟类迁飞区中候鸟数量最高,种类最多的迁飞区,每年有超过210种、5000多万只次在此迁徙;而EAAF的候鸟却是全球受威胁种类最多(>33种)的迁飞区。黄(渤)海区域是候鸟停歇、繁殖和栖息的场所,也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不断发生的地方。WWF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项目是WWF黄(渤)海生态区保护的研究项目之一。这一研究结果让我们对中杓鹬的迁徙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政府决策者、保护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保护目标、策略和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一只饥肠辘辘、风尘仆仆的中杓鹬 © heipee守护候鸟迁飞之路WWF的湿地与候鸟保护项目致力于中国滨海及长江流域的湿地与候鸟的保护。项目基于长江湿地保护网络(Yangtze Wetland Protected Area Network,简称‘Yangtze PA Network’,2007年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即现国家林草局湿地司的支持下,WWF协同沿江各省市湿地主管部门在崇明东滩启动的我国首个流域层面湿地保护网络) 和亚洲候鸟保护倡议 (Asian Flyway Initiative, 简称‘AFI’,由WWF总部发起) 平台,通过打造关键栖息地的最佳管理案例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开展能力建设、推动行业内外及国内外的协作与交流,协同政府、科研高校、企业及公众共同促进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发展。2023年界候鸟日活动-候鸟友好伙伴计划启动 © WWF北八滧自然中心(BBY)北八滧自然中心是WWF湿地与候鸟保护项目的实体基地,亦是WWF在中国内地唯一一个深度参与管理运营的野外工作基地。北八滧自然中心位于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部区域,是东滩保护区与WWF共管的湿地综合管理示范区,由一片3平方公里的野外湿地及一栋培训中心组成。2014年,受东滩保护区邀请,WWF开始参与北八滧湿地的管理与建设。迄今为止,WWF在北八滧的工作内容及地理范围不断拓展,从栖息地规划和公众参与拓展到栖息地管理、科学研究、能力建设、社区发展、保护传播;从保护区里的北八滧实验区溢出到保护区外的大社区及城市地区。WWF希望通过在崇明东滩的保护管理实践,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中国滨海湿地的综合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组织深度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的“东滩模式”,进而贡献于中国及区域湿地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2024年东亚水鸟守护者培训野外教学 © WWF原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53716624000343
详情
2024-09-06
【IUCN报告系列】ENACT伙伴关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目标状况报告:首年路线图
在第六届联合国环境大会(UNEA-6)期间,增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加速气候转型倡议(Enhancing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an Accelerated Climate Transformation,ENACT)伙伴关系发布了一份新报告,强调全球社会必须更加紧密地整合行动,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等挑战,并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类福祉。报告强调各国政府需加大力度,积极推行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解决这三大紧迫挑战。图 2 《ENACT伙伴关系NbS目标状况报告:首年路线图》ENACT 合作伙伴关系的这份首份报告凭借全球合作伙伴的丰富专业知识和多元观点为基础,确立了推动变革所需的合作潜力。本报告通过通俗易懂的综述、对具体系统的分析和案例研究,以及对当前衡量NbS真正影响能力的评估,总结出了三条关键信息和相关行动,以促进在生态系统和社区中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1. 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对至少10亿弱势人群(至少包括5亿妇女和女童)的保护,提高他们的抗灾能力。2. 提高生物多样性:通过保护4500万公顷、可持续管理20亿公顷并恢复3.5亿公顷,确保24亿公顷的生态系统及其完整性。3. 气候变化减缓:通过保护、养护和恢复富碳的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大幅增加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活动。作为综合方法,NbS不仅是单一问题的应对措施,而是建立“基于地方的人与自然的伙伴关系”。仅仅针对减缓气候变化而设计的行动,既未能明确保护生态系统,也未增强人类福祉,这与联合国环境大会对NbS的定义以及IUCN的《NbS全球标准》不符。若减缓气候变化是NbS的优先事项之一,则干预措施应当针对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驱动因素,并以改善生物多样性状况为目标,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净增益和增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取得目标社会成果。NbS优先考虑保护和改善自然系统,并增强人们面对气候灾害的恢复能力。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包括减少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的暴露程度、降低社会对气候影响的敏感性,以及增强适应能力。图 5 IUCN的NbS全球标准八个准则的相互关联性(来源:IUCN《NbS全球标准》)NbS的重点在于加强和管理生物多样性与社会恢复力之间的重要联系,从而增强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增强复原力方面,NbS的选择和效果取决于当地环境,包括社会、生态和经济因素。特别是在那些易受气候影响的国家,提升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气候适应能力显得尤为紧迫。鉴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和人类福祉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 NbS 都必须支持或促进生物多样性,这也是NbS成功的必要条件。在生物多样性收益最大化与人类福祉之间,往往需要权衡取舍。为了维持健康、有恢复力的生态系统,使其能够长期持续地为人类带来益处,NbS必须被明确设计为保护或促进生物多样性。如果只注重减缓气候变化,某些解决方案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并会被误认为是NbS。1. 农业系统知识现状:农业中选择和设计NbS的最佳目的是减少生产和粮食安全之间的负面权衡,同时实现气候、生物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目标。氮平衡战略可以提供一个框架,将生产性景观从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的驱动因素转变为解决方案的来源。目标和指标:Simelton等试图为农业NbS实践制定规范性框架,弥合生产与管理之间的传统鸿沟,并举例说明NbS可提供解决方案的具体问题。研究需求:NbS为粮食生产者带来的全部效益、农业系统中NbS减排潜力、关于NbS和农业系统的全面效益分析案例:拉丘亚生态区可持续可可豆种植的农业耕作系统图 6 来源为Pixabay2. 水系统知识现状:主要的可持续水资源解决方案包括保护和恢复自然缓冲区、采用气候适应性强的供水和卫生系统、负责任地管理地下水。目标和指标:如何重视和评估NbS与水系统的整合(需要建立强大的水文监测系统、NbS的设计必须能够监测水相关的生态指标、分析水量收支平衡)研究需求:针对不同环境的建模能力、协同作用评估、综合分析各种NbS对水的影响案例:马里斯坦:海岸和湿地综合管理图 7 肯尼亚米达河(来源:Timothy K)3. 人类居住区系统知识现状:NbS在人类居住区系统中发挥着适应气候威胁、通过提高城市复原力对人类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作用目标和指标:NbS融资概况、评估城市生态系统中NbS的指标和方法、IUCN城市自然指数(Urban Nature Index, UNI)、欧盟资助项目提供相关资源和指南研究需求:量化对社会和质量因素的益处、改进维护方法、制定公共激励措施、开发空间设计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新模式案例:利用堤坝顶部的芦苇栅栏以阻挡风沙从而加强埃及北海岸和尼罗河三角洲的气候适应能力图 8 绿色建筑(来源:Ricardo Gomez Angel)4. 海洋和海岸系统知识现状:海洋和海岸NbS可保护社区和生态系统免受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复原力,提供生态系统服务,并提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益处目标和指标:海洋和海岸NbS需要与相关环境政策、目标保持一致。在设计时必须评估并权衡利弊、考虑气候风险,并将长期影响评估纳入管理和设计战略。研究需求:NbS识别和选择、管理和参与、融资案例:桑给巴尔海藻养殖——保护生态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海洋产业和妇女经济图 9 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的妇女收获海藻,用于制作肥皂、化妆品和药品(来源:Shutterstock)5. “绿色-灰色”基础设施系统知识现状:绿色-灰色基础设施(green-grey infrastructure, GGI)具有成本效益(最多可降50%的成本);美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成功实施了将NbS与传统工程方法相结合的GGI 项目,重点在于大规模土木工程以管理洪水风险。目标和指标:干预措施的效益、风险降低的程度、改善人类福祉和生态稳定性等事评估和评价GGI在减少灾害风险中NbS的应用研究需求:效益数据、技术指导、政策指导、资金和融资案例:社区参与下的地中海海岸创新管理图 10 2013年9月Medmerry航拍图(来源:英国环境机构)6. 跨领域:人民利益知识现状:NbS应提供参与空间,促进自然损失与人权的综合考量,涵盖土著人民、地方社区、妇女和青年等各方利益目标和指标:NbS需要在项目全生命周期开展自由事先知情同意(FPIC)程序,以及透明包容的管理,还需考虑土地不平等和妇女,并强调正义、环境权利和有效申诉。研究需求:增加对促进性别平等研究的投资、利益相关者调查、改善利益分配、申诉机制、交叉方法、自然权利图 11 秘鲁Patacancha的土著人民(来源:Yuri Rodriguez Rodriguez)7. 跨领域:体面工作知识现状:NbS创造体面就业是其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 NbS 工作不符合体面或绿色标准,因此需要在设计NbS时考虑对就业的影响目标和指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的体面工作》(Decent Work in Nature-Based Solutions)报告提供了概念和指标框架,支持讨论体面工作的话题,并为政策提供信息。该框架包括NbS中就业、体面工作和无偿工作形式的指标。研究需求:更全面的数据、前瞻性评估图 12柬埔寨的妇女正在采集莲花(来源:Marco Torrazzina)8. 跨领域:资金和融资知识现状:2022年,流向NbS的年度资金约为2000亿美元,其中82%来自公共财政。私人资金增加了30亿美元,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生物多样性补偿市场、影响投资、生态系统服务、碳市场。目标和指标:为弥补资金缺口,需增加对NbS的公共和私人投资。NbS资金筹集需多方参与,包括政府领导、绿色采购、债务转换、可持续认证、透明度促进供应链。同时,减少损害自然的资金也是至关重要的行动。研究需求:提供回报和影响的信息、相关能力和金融部门、可投资的项目数量、项目风险高、制定标准和交易结构图 13 越南建江省当地农民用虾塘中的芦苇生产传统产品(来源:MCF)9. 跨领域:医疗系统知识现状:NbS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来消除未来的健康问题,促进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同时,用于气候变化适应的NbS可以增强社区的抗灾能力,改善可持续的粮食系统。目标和指标:有必要实施促进健康的NbS,解决各环境中最紧迫的健康问题,而且必须利用现有的一系列评估框架以优化NbS的应用。此外,应识别、设定基准并定期评估NbS提供的人类健康效益。研究需求:加强部门合作、扩大实施和评估工具包、迎接相互关联的健康现实、利用“全健康倡议”(One Health Initiative)要实现ENACT对加强脆弱人群保护和抗灾能力、确保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显著增加全球减缓努力的愿景,就需要更强大的国际合作和承诺。这包括迅速减少化石燃料排放以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C以内,并且需要保护、保育、恢复和可持续利用自然和生态系统。ENACT承认,发达国家在通过大规模减排努力和技术支持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而发展中国家需要财政援助来实施可持续做法,适应气候影响,并促进更环保的经济转型。
详情
2024-04-16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4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
2024年1月9-10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24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会议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本次会议在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支持下,由海南省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共同组织。来自IUCN日本国家委员会、IUCN孟加拉国家委员会、马尔代夫气候变化、环境和能源部、老挝外交部、缅甸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部林业局、斯里兰卡环境部、印度尼西亚生物多样性物种和遗传保护局、泰国国家公园办公室国家公园创新研发中心等12个国家的IUCN国家委员会代表、IUCN会员代表以及IUCN亚洲区办公室代表4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此外,来自IUCN巴基斯坦国家委员会、IUCN韩国国家委员会、IUCN理事、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WCPA)等10余位代表在线参加了会议。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研究员致开幕词。自然资源部国际合作司二级巡视员姜晓虹女士、海南省林业局局长刘钊军先生和IUCN亚洲区办公室主任兼大洋洲中心主任Dindo Campilan博士分别致辞。Dindo Campilan博士在会议上介绍了当前IUCN亚洲区围绕2024年亚洲区论坛和2025年世界保护大会展开的各项优先工作安排。IUCN亚洲区办公室会员事务项目主管Raj Kumar先生介绍了亚洲区论坛的筹备进展。IUCN遗产与文化部主任Tim Badman博士分享了IUCN世界自然遗产工作的现状和优先行动战略计划。马克平研究员介绍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内容、工作重点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会议中,各IUCN国家委员会代表及IUCN会员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工作进展,分享了各国会员开展自然保护和宣传教育等工作的计划要点。我国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主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亚洲中心常务副主任罗明研究员介绍了NbS亚洲中心的工作成果;全球滨海论坛国际协调委员会协调员、天合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海先生介绍了全球滨海论坛的工作进展。来自IUCN教育与传播委员会(CEC)、环境、经济和社会政策委员会(CEESP)、生态系统管理委员会(CEM)、物种存续委员会(SSC)和世界自然保护地委员会(WCPA)五个科学委员会的代表分别介绍了近两年来取得的重要进展,分享了各科学委员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1月10日,参会代表来到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参观考察。鹦哥岭是华南地区面积最大且连片的以热带雨林为主体的天然热带雨林分布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IUCN亚洲区会员委员会会议自2016年起在马克平主席组织下每年召开年度会议。本次会议是自疫情以来,首次线下召开。会议充分交流了两年来各国家委员会、会员的工作进展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针对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参会代表提出了一些促进IUCN在国家层面发展的工作建议。同时,为更好地筹备亚洲区保护论坛的召开,彰显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会议号召各国代表为办好亚洲区保护论坛提出具体的建议。新华社、海南日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等媒体参加会议并做采访报道。
详情
2024-01-16
《全球气候诉讼报告:2023年现状综述》
气候诉讼是改变气候变化应对态势的前沿解决方案。《全球气候诉讼报告:2023年现状综述》显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求助法院来应对气候危机。截至2022年12月,已有2180起气候相关案件在65个司法管辖区提交,其中包括国际和区域法院、法庭、准司法机构或其他裁决机构(如联合国特别程序和仲裁法庭)等。案件数量从2017年的884起稳步增长至2020年的1550起。儿童和青年、妇女团体、地方社区和原住民等在提交气候案例、推动更多国家的气变治理改革方面发挥着突出作用。这份报告更新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17年和2020年发布的报告数据,概述了气候变化诉讼的现状,呈现了全球气变诉讼的最新趋势,为法官、律师、倡导者、决策者、研究人员、环保人士、气候活动家、人权活动家(包括妇女权利活动家)、非政府组织、企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提供了了解全球气候诉讼现状的必要资源,也对法院在审理气变案件过程中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描述。这份报告进一步体现了环境法治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污染这三重地球危机的重要性。诉诸司法可以让人们获得环境法的庇护,捍卫人权,并促进公共机构问责。该报告是在联合国大会承认享有清洁、健康和可持续环境是一项人权(A/RES/76/300)的一周年之际发布的,因为提交给法院的大多数案件显示:人权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明确联系。这项承认气变影响对一切人权的享有具有负面作用的联合国大会决议有可能在今后推动人们为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进一步行动
详情
2024-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