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黄勇:聚焦绿色生产力打造贵州高质量发展新名片
黄勇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院长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科学判断,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内核,为贵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和“十五五”时期,就是要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 乘“新”风,向“绿”行,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两山”双向转化体系、绿色创新体系和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设,将生态“含绿量”转化为发展“含金量”,更加把良好生态环境这个贵州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塑造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最耀眼的标签,打造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新名片。瞄准绿色发展新赛道,加快构建具有鲜明绿色特质的产业体系新质生产力的“绿色”鲜明特点就体现在持续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逐步用新的生产力取代和改造原有的传统生产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共进。一是不断推进以大数据、新能源动力电池材料、航天航空、新能源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新”崛起。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自2009年国家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贵州快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推动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2019年贵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获批国家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示范带动作用凸显。202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达到21%,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5%、增速连续9年居全国前列、智算占比超90%,贵阳贵安已成为全球超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度最高的地区之一,正全力打造全国算力高地。全省新能源电池产能达38GWh,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实现从新能源电池材料、动力电池到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发展,电动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出口增长85.8%,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以航空航天为重点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航空产业城产业生态圈加速培育,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加快建设新型综合能源基地,2024年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共达到2377万千瓦、占到全省发电装机容量的25.7%,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6%、实现了水、火、风、光、储“多能互补”。此外,以人工智能、新型储能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在加速起步,未来产业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二是不断推进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的传统优势产业向“绿”转型。立足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的实际,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逐步形成原料—材料—元器件—部件—系统—最终产品的全产业链格局,使传统优势产业在绿色转型中焕发出新活力。广泛推广产品溯源、智能灌溉、智能温室、精准施肥等智慧农业新模式,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以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为主体的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加快延链强链、耦合发展、向“新”升级,在重点行业领域打造一批大模型典型应用场景。要使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进不断引领催生形成新动能新优势,使绿色低碳相关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外贸发展的新动能。星空下的“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拓展“两山”转换新路径,走出一条具有生态价值取向的绿色低碳循环之路绿色生产力既要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又要遵循自然规律,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发展绿色底色愈发靓丽。2025年上半年,全省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绿色经济占比达48.8%。发展绿色生产力,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为优化生产力布局提供绿色标尺。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把推进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工艺、技术、装备升级,积极建设以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工厂等为核心的绿色制造体系,释放绿色效益。推动落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全面转型新机制,探索建立碳排放预算管理制度,大力推动白酒、化工、电力、有色等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产业集聚区绿色建设。二是促进绿色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废弃物综合利用行动,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建设一批固废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试点示范工程,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条。大力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探索建设低碳零碳工业园区、“无废工厂”“无废城市”“无废景区”等,推动实现绿色生产生活全域“无废”。三是培育壮大生态产业。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总结提升“梵净生态账户”、赤水市生态产业发展机制等“两山”转化实践经验,持续围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补偿机制、核算体系、交易制度等关键环节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探索林业碳汇、碳排放权、用水权等交易模式,丰富碳市场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不断增强森林、岩溶生态系统碳汇、固碳能力,开展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试点。探索生态产业化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围绕城市内涵式发展,推动研发适用于“好房子”的绿色建材、绿色建造、绿色建筑,推进建筑业工业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积极研发架桥机、山地升降机、造楼机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培育山地特色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加强资源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有序推进动力电池等产品设备及关键部件梯次利用,培育一批绿色供应链主导企业。加强与长江、珠江沿江各省份跨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合作交流,推动与发达地区互动协作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富民廊道”,进一步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贵州炉碧经济开发区内玻璃“智”造场面热火朝天(杨念 摄)增强绿色竞争新动力,加快构建具有绿色科技含量的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从0到1”的源头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24年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首次突破50%,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0多家。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构建与绿色生产力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一是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在建好绿色农药、特种化学电源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生物与新医疗、资源与环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领域的一批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同时,布局建设一批生态环境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协同深度融合持续推进磷石膏、赤泥、粉煤灰、锰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技术攻关,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二是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推动绿色科技等领域成果加速“从1到N”转变,建设一批在集聚人才、科技攻关、新产品研制、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产业化方面的产教融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加强数字赋能,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壮大行动,培育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主体。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打造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三是稳步扩大高层次人才规模。依托重大绿色科技项目培养选拔创新人才团队,完善差异化考核评价制度,建立长期稳定的绿色科技经费支持机制,不断凝聚绿色科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工作人员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大坡茶场筛选茶青(王纯亮 摄)夯实绿色发展新支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政策保障体系近年来,贵州用好国家赋予贵州更大改革自主权的机遇,按照2023年国务院的批复推动《贵州开展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和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政策落地见效,为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集聚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发展绿色生产力,必须坚定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走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以高水平政策体系服务绿色生产力供给。一是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强政策协同和部门联动,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完善环保标准引领倒逼作用机制,加强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积极支持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可再生能源、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重大工程。二是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深入推进建设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的系统性改革,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先行先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统筹协调信贷、债券、股票、基金、保险等不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把有限资源聚焦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风口”产业和大生态产业。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稳步扩大绿电交易电量规模,努力实现100%绿电生产,持续使绿色电能成为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破题“密码”。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建立从原水到供水再到排水的全链条水价政策体系,努力构建覆盖成本并合理盈利的污水和垃圾收费机制。三是持续优化促进投资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模式,纵深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和“跨省通办”对接试点建设,努力使要素环境和法治环境保持在全国第一方阵,持续擦亮“贵人服务”品牌。本文系贵州省2024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重大课题《推动珠江流域 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研究》(24GZZB19)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