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中法关于就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加强合作的联合声明:昆明-蒙特利尔到尼斯
1、作为海洋国家和生物多样性大国,中法两国重申对保护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特殊责任和共同雄心。中国作为主席国成功举办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下称“COP15”),大会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称“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该框架确立了如下目标:通过建立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护区以及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OECMs),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区域;到2030年,至少对30%的已退化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采取修复措施。  2、法国愿延续COP15确定的道路,将于2025年6月同哥斯达黎加在尼斯共同举办下一届联合国海洋大会。面对海洋的绝对紧急状况,联合国海洋大会将是一个基于具体承诺和海洋行动综合路线图的行动峰会。昆明-蒙特利尔框架的行动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具体目标相辅相成:将污染问题纳入考量、保护与修复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制定捕捞规范、应对海洋酸化、促进可持续发展。  3、为了加强养护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的共同雄心,两国通过了以下联合声明:  4、中法计划依照两国已批准的国际公约,例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生物多样性公约》和《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采取相关行动。两国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  5、两国认识到《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协定》(下称“BBNJ协定”)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包容和全面的国际海洋治理支柱之一。两国承诺为BBNJ协定尽快生效作出贡献,并鼓励所有国家采取同样行动。  一、养护、保护和修复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促进环境多边主义  6、中法两国重申2022年12月于蒙特利尔作出的承诺,即通过建立具有生态代表性、连通性良好、公平治理的保护区以及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到2030年有效保护和管理至少30%的陆地和内陆水域、海洋和沿海区域;到2030年,至少对30%的已退化陆地和内陆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采取修复措施。两国承认海洋保护区和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并将促进相关措施的实现。此外,两国承诺执行COP15关于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惠益分享多边机制的决定,并密切关注这一问题的参与性和包容性进程。  7、两国认识到落实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各项目标的时间仅余6年,宣布了各自修订后的生物多样性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使其与昆明-蒙特利尔框架长期目标与行动目标一致。两国将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强调其国家战略和行动计划中有关海洋的部分以及为此展开的专门行动。  8、中法愿加强两国主管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养护、保护和修复的国家机构间合作。两国在海洋法和极地事务对话中,为结合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落实BBNJ协定,分享知识和最佳实践,尤其是关于海洋保护区和其他有效区域保护措施的基于科学的治理、连通性和有效管理模式。上述对话将有助于确保本声明的后续跟进和实施工作。  9、在落实BBNJ协定框架下,两国承诺根据协定规定,为建立保护区等划区管理工具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两国承诺在其参加的组织内积极开展工作,促进实现BBNJ协定目标,并加强各机构间的协调。两国重申对于包括第18条在内的协定条款达成的共识。两国承诺在此基础上,推动协定生效和后续落实,并承诺依照协定规定,助力制定和实施一项有效的多边解决方案,以分享遗传资源惠益。  10、两国认识到海洋在碳储存和碳封存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将开展合作,为包括湿地在内的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的修复融资,上述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1、两国致力于国际海底管理局工作,认为应确保在任何深海海底采矿活动之前,恰当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估得以实施,风险得以被了解,技术和操作方法符合相关规定,同时确保国际海底管理局根据现有最佳科学知识,并遵循审慎和生态系统方法,制定适当的规则、规章和程序。两国鼓励在国际海底管理局框架下开展科学勘探并为此加强合作。  二、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  12、两国承诺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并在相关国际组织中主张这一做法。两国承诺在各自加入的区域渔业管理组织中推动加强管控和监测措施。  13、两国支持在世界贸易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就这一问题所开展的努力。两国承诺落实世界贸易组织渔业补贴相关协议。中国正积极研究加入旨在预防、阻止和消除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的《港口国措施协定》(PSMA)。  14、两国同样认识到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具有跨领域特征,将积极参加国际海事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有关工作,努力保障渔船安全。  15、在联合国海洋大会召开之前,两国将探讨在打击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捕捞方面的合作前景。中国愿积极考虑派员参加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相关渔业活动。  三、防治污染  16、两国承诺防范和减少污染因素——无论是化学、塑料或其他类型的污染——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相关风险。两国将尤其重视减少上述污染对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17、两国将基于综合的方法,致力终结塑料污染。为此两国承诺积极推动塑料生产和使用源头减量,禁止、减少某些一次性塑料的生产和消费,落实“减少、重复使用、循环利用”的方法,并发展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18、两国认识到联合国环境大会第5/14号决议(UNEP/EA.5/Res.14)的重要性,上述决议授权开展谈判,为结束塑料污染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文书;认为在乌拉圭埃斯特角城举行的INC1、法国巴黎举行的INC2、肯尼亚内罗毕举行的INC3以及加拿大渥太华举行的INC4取得了积极进展,并支持在将于韩国釜山举行的INC5期间,为达成一项富有雄心且可实施的协议所做的努力。上述谈判的进展将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上得到强调。  19、两国认识到联合国环境大会第5/8号决议(UNEP/EA.5/Res.8)的重要性,上述决议授权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审议设立一个关于化学品和废物健全管理并防止污染的科学与政策委员会。两国对2023年1月底第一轮工作组会议所取得的结果表示满意,并支持从现在起到2024年底前完成不限成员名额特设工作组工作,期待能尽快组建一个范围广泛的独立科学与政策委员会,所涉范围包括化学品和废物污染。  20、两国承诺共同推动落实在波恩举行的第五届化学品管理国际会议通过的全球化学品框架。  四、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进行融资  21、两国认识到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仍存资金缺口,重申现在就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并在2025年年底前提升集体雄心水平的承诺。  22、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有关决定,两国将促进来自所有来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大幅增加,包括来自国家、国际、公共和私人资源的资金,包括由发达国家和自愿履行发达国家承诺的缔约方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提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资金,到2025年全球每年至少达到20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每年至少达到300亿美元;调动包括多边开发银行和私营部门在内的所有资金来源。两国将把这些资金中的一部分专门用于保护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两国欢迎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对生物多样性融资的积极贡献。中国对法国和欧盟承诺将其用于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国际资金增加一倍表示欢迎。两国将支持在全球环境基金内设立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信托基金投入运作。两国还将特别关注昆明-蒙特利尔框架行动目标15中有关大型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报告其对生物多样性影响、依赖程度和风险的各部分内容的落实情况。  23、两国将在2025年联合国海洋大会前就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融资问题交换意见。为应对资金缺口,两国将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14的具体目标14.7准备一份联合财务报告,并将在其中特别关注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情况。  五、海洋相关科学知识的发展  24、两国支持“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两国坚信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的研究对养护和保护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两国将加强科学合作以及大学生和研究人员的交流。  25、两国将特别关注人类对海洋环境威胁的累积效应的研究,如海洋酸化或污染。这种合作也将扩展到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如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地理学和城市规划。  26、两国将支持在联合国海洋大会磋商过程中设立“推动海洋可持续性国际专家组”(IPOS),该专家组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框架下与联合国世界海洋评估(WOA)合作开展工作。  27、IPOS的短期目标是建立一个国际平台,该平台将根据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现有海洋知识和建议进行首次整合。其目的是开发工具以模拟未来海洋行为,提出建议并由多方进行讨论。  28、关于极地,两国认识到需要开展具有雄心的国际科学合作,有必要继续在《南极条约》体系各组织(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和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内作出努力,特别是在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生物多样性方面。  六、海运绿色化  29、海运承担了全球货物运输总价值的80%以上,同时也产生了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89%。因此两国希望,在提高船舶及港口能源效率和能源转型方面进行合作。  30、两国共同致力于落实国际海事组织通过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2023战略》。两国认为应根据《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有关规则,在国际海事组织框架下,通过全球协调的政策,共同做出努力,并研究技术和市场举措,推进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增强可持续替代能源竞争力。  31、两国认为,船舶靠港使用岸电是减少船舶停靠对环境影响的关键解决方案之一,将鼓励对岸电基础设施的投资。两国将鼓励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新的低碳和零碳燃料技术的转型。  32、中国注意到法国已经签署《克莱德班克宣言》,以建立“绿色航运走廊”,即通过发展能源来源、基础设施和零排放船舶,在两个或多个港口间形成脱碳航线。  七、蓝色经济方面合作  33、两国认识到海洋和海岸是一大部分全球经济的基础,到2030年蓝色经济产生的价值预计将达到3万亿美元,两国强调需要维持与海洋和海岸相关的,尊重环境的可持续经济活动。在此方面,两国打算在可持续沿海旅游方面进行合作。  34、两国鼓励各自金融业者在蓝色金融领域开展合作。  35、两国通过能源对话就海洋可再生能源生产,特别是两国迅速发展的海上风电和漂浮式风电以及潮流能、波浪能交换意见。  36、海藻生产有潜力为世界粮食资源贡献10%的增长,并对肥料、医药和化妆品行业有所贡献,同时也是一个主要碳汇,因此两国将促进两国间在水产养殖和海藻养殖领域的交流。
详情
2024-05-09
《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智库报告发布
新华社北京5月3日电《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展与展望》智库报告3日面向全球发布。这份报告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国家节能中心、新华社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共同发布。报告分为序言、中欧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中欧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持续深化、中欧生态环境合作扎实推进、推进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行稳致远等5部分。报告提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联合体,中欧必须担负责任,开展环境与气候合作,携手维护地球家园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在全面梳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的成果成效,并对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进行了展望。报告认为,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已成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及中欧合作的新亮点、新支柱、新引擎。中欧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理念相通、具有广泛共识,合作基础扎实,且双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前景广阔。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不仅符合双方的利益,在全球气候危机加剧、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其战略性,具有世界性意义。报告认为,绿色是中欧合作最鲜明的底色。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深入务实、成效卓著,是双边绿色合作的典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中欧双方的环境治理、贸易投资直接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而且惠及全球。报告称,展望未来,中欧环境与气候合作前景广阔,充满机遇。中欧双方应携手更加深入和务实地推动合作,通过高层对话和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在环境与气候政策上的对接,建立长期的合作框架,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和气候行动。报告呼吁,进一步加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强化合作机制,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形式,携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详情
2024-05-09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
新华社巴黎5月6日电(记者 倪四义、田帆)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习近平指出,很高兴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对法国进行第三次国事访问。中法关系60年珍贵历程,将使我们更好思考如何开启下一个60年。在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下,双方应该坚守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建交初心,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打造新时期互信稳定、守正创新、担当作为的中法关系。双方要坚持独立自主,共同防止“新冷战”或阵营对抗;要坚持相互理解,共同促进多彩世界的和谐共处;要坚持高瞻远瞩,共同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反对“脱钩断链”。习近平强调,中方愿同法方保持战略沟通,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巩固双边关系战略稳定。挖掘互利合作广阔潜力,促进双边贸易向上平衡。中国愿进口更多法国优质产品,推动“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机制取得更多务实成果,希望法国向中国出口更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双方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深化航天航空等传统优势领域合作,加强核能、创新、金融领域合作,拓展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中国已经实现制造业准入全面放开,将加快开放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欢迎更多法国企业赴华投资,同时也希望法方为中国企业赴法投资合作提供良好营商环境和稳定发展预期。习近平强调,中法都是文化大国,双方要加快人文交往“双向奔赴”,继续办好中法文化旅游年各项活动,积极推进文物联合保护修复工作和世界遗产地结好等合作。中方欢迎更多法国朋友赴华,将对法国等12国公民短期来华的免签政策延长至2025年年底,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中方支持法方办好巴黎奥运会,将派出高水平代表团赴法参赛。中方愿同法方深化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合作,支持法方办好联合国海洋大会,鼓励两国有关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结对。中方也愿同法方加强在人工智能治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领域对话沟通。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马克龙表示,今年法中将共同隆重庆祝法中建交60周年。法中关系友好,合作富有成效,不仅涉及高尖端技术,也包括气候变化、海洋多样性等全球性议题。习近平主席访问期间,双方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再次彰显法中合作的潜力和前景。当前,世界面临诸多紧迫挑战,法中关系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时刻。法中关系具有深厚底蕴,双方相互尊重,着眼长远,加强合作,将为解决全球性挑战、避免集团对立对抗发挥重要积极作用。法方希望同中方进一步密切双边经济关系和多边沟通协作,推动法中战略伙伴关系取得更多成果。法方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农产品,同时将对中国保持市场开放,不会针对中国企业搞歧视性政策,欢迎更多中国企业包括高技术企业赴法投资合作。法方愿同中方加强航天航空、民用核能等领域合作,共同办好今年法中文化旅游年活动,欢迎中方派团出席巴黎奥运会。法方愿就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人工智能等全球性问题同中方密切沟通合作,共同维护多边主义、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国际法。双方还就乌克兰危机和巴以冲突等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很不太平。中法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该为和平解决热点问题发声,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出力。中方愿同法方一道,以巴黎奥运会为契机,倡议运动会期间全球停火止战。双方发表关于中东局势、人工智能和全球治理、生物多样性与海洋、农业交流与合作4份联合声明,签署绿色发展、航空、农业食品、商务、人文等领域近20项双边合作文件。当地时间5月6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爱丽舍宫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会谈。这是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同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合影。新华社记者 殷博古 摄会谈后,习近平和马克龙共同会见记者。当晚,马克龙和夫人布丽吉特在爱丽舍宫为习近平和彭丽媛举行盛大欢迎晚宴。蔡奇、王毅等出席上述活动。
详情
2024-05-07
中方将赴美开展气候变化会谈
经中美双方商定,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将于5月7—16日率团赴美,与美国总统国际气候政策高级顾问波德斯塔进行会谈。双方将以两国元首共识为指引,围绕《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等双方共识、推进中美气候合作取得务实成果等深入交换意见。刘振民特使此行还将与联合国有关方面,以及美方有关地方政府和智库等就应对气候变化等议题进行交流。
详情
2024-05-07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4年圆桌会在海口召开
4月25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4年圆桌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会议主题为“蓝色经济助力美丽海南”。海南省委书记冯飞,省长刘小明,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合会秘书长赵英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执行主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穆雷玛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就。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要通过加快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推动海洋经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等举措,持续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会议表示,作为国际自由贸易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国家低碳试点省,海南坚持生态立省不动摇,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部和国合会将继续支持海南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努力建设生态一流、绿色低碳的自由贸易港,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海南篇章。本次会议是国合会发挥国际智力资源优势,支持地方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实践和尝试。与会代表围绕可持续蓝色经济助力双碳目标,沿海气候韧性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创新,推动“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施、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议题展开讨论。国合会中外委员、特邀顾问、合作伙伴代表,中外专家及海南省相关部门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详情
2024-04-30
中央组织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视频培训班
4月24日至26日,中央组织部、生态环境部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联合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专题视频培训班。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开班式并讲授第一课,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主持开班式。全国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7万名干部参加培训。培训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题,聚焦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战略,结合2024年生态环境重点领域业务工作开展专题辅导、政策解读和案例剖析,内容涵盖督察执法、法治保障、机构改革、污染防治攻坚、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分区管控等专业领域,教育引导广大生态环境系统干部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学员普遍反映,此次培训通过网络直播培训形式推动优质培训资源下基层,实现系统培训全覆盖,对确保全系统干部及时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决策部署,明确重点任务,掌握工作方法,从而推动基层工作有效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训班在北京设主课堂,在省、市、县三级生态环境部门设分课堂,采取线上直播课程和线下交流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开展。
详情
2024-04-30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越南科学与技术部部长黄成达
4月24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越南科学与技术部部长黄成达。双方就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境科技等议题交换意见。黄润秋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在生态环境科技和核与辐射安全等领域采取的举措与成效,以及为推动国际环境公约进程所做努力和积极贡献。黄润秋表示,中越双方在生态环境领域合作潜力大,中方愿与越方加强交流合作,携手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中越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支持。黄成达高度赞赏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期待与中方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及核与辐射安全方面的交流合作。
详情
2024-04-25
环境署发布首份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的技术报告
4月22日是国际地球母亲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正式发布《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该报告由复旦大学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UNEP-IEMP)牵头撰写,为环境署发布的首份关于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的技术报告。同日,发布会在京举行。环境署早期预警与评估司司长刘健出席会议并致辞,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机构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以及研究团队成员出席会议。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绿色未来至关重要为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如何合理开发生物质资源,发展生物基经济并设计面向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管理机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所谓生物基经济,指涉及使用生物技术和生物质生产商品、服务或能源的经济活动,其目标是减少能源和工业部门对化石燃料的依赖。目前全球已经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生物基经济发展战略。《全球生物基经济评估:为绿色未来协同推进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报告从政策、创新与可持续性三个维度出发,全面评估了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报告全面梳理了全球不同国家生物基经济发展政策脉络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生物基产品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评估了生物基经济对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的影响,并就生物基经济的气候变化减缓潜力、风险评估和适应策略进行了系统分析,强调通过政策、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推进,促进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发展,对实现一个更绿色的未来至关重要。从系统思维出发,探讨全球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性推进生物基经济对实现绿色未来至关重要,然而,其推进过程中也有可能衍生出其他问题,对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性产生显著影响。例如,生物基经济的发展中,新兴技术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应如何评估?再如,在“地球村”上,人类命运彼此息息相关,当生物基经济链条中的利益相关方产生利益冲突,应如何协调?气候灾害等风险影响到生物基经济供应链时,应如何破题?这是报告撰写团队关注的要点并致力于研究的问题。自2021年3月起,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环境署国际合作项目《全球生物质资源可持续性及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机制研究》支持下,复旦大学联合UNEP-IEMP、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正式启动研究。历时三年多、历经反复修改,他们在国际专家的精心评审下完成了100页的技术报告。在报告中,撰写团队从系统思维出发,特别关注生物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特性,针对生物能源、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塑料和生物基大分子材料的技术创新,评述了不同产品的主导技术路径、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强调了生物基经济发展对土地使用、生物多样性与生计改善等多维度的潜在影响,指出生物基产品和生物燃料的需求改变了土地利用格局和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存在与粮食生产竞争、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等问题,凸显了采取可持续的实践和细致的土地利用规划来确保生物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还发现,尽管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在替代非可再生材料和化石燃料方面提供了气候缓解效益,但生物质资源的供应链也受到极端突发和缓慢发展的气候风险的影响,提高生物质利用的气候减缓效益,增强生物基产品供应链的气候变化韧性,对于实现可持续生物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生物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该报告为生物基经济发展中的不同利益群体提供了鼓舞人心和有价值的信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高级职员、UNEP-IEMP主任张林秀如是说。复旦学者积极行动,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据环境署统计,每年约有1100万吨塑料废物流入海洋,至2040年可能会增加两倍,超过800种海洋和沿海物种受到塑料污染的影响,而塑料的主要原料石油和天然气皆为化石燃料。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全球战塑”,发展生物基经济,以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基材料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复旦学者牵头撰写的技术报告将有望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准确地把握生物基经济的发展脉络,为环境署制定相关环境议程以及成员国制定生物基经济政策提供科学参考,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复旦贡献。作为该份技术报告的首席作者,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玉涛带领团队长期从事环境系统工程与碳中和方向研究,近年来在清洁生产与产业生态、碳中和与生物基经济、绿色“一带一路”研究等方面取得多项进展。2023年12月,其团队在《自然》主刊发表首篇关于造纸行业净零排放的研究文章,为推动工业行业逐步脱碳并实现净零排放目标提供了重要科学参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UNEP-IEMP高级研究员孙明星,UNEP-IEMP主任张林秀为该报告的共同作者。在王玉涛看来,用专业能力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科学支撑,以科学研究推动全球治理,是学者肩负的使命。“发展生物基经济是的目标是减少对化石资源的依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份技术报告能帮助全球国家和地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协同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复制链接https://wedocs.unep.org/20.500.11822/45332获取报告
详情
2024-04-23
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安全网络指导委员会第34次会议在京召开
2024年4月16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安全网络指导委员会第34次会议在京召开。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莉迪·埃夫拉尔共同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中方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安全网络是全球核安全与安保网络下的区域性知识和人员网络,对推进区域核安全信息及实践经验交流共享、提高区域核安全总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核安全国际合作是中国核安全监管四十年的宝贵经验之一,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充分利用多边、区域和双边机制,不断加强与核安全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分享并吸收先进的核安全监管理念和实践经验。成功举办此次重要机制性活动,不仅彰显了中国在全球核安全领域的积极影响力,更为提升全球核安全水平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埃夫拉尔副总干事对中国核安全事业取得的成就表示赞赏,并衷心感谢中国在促进新兴国家核电监管能力提升方面作出的贡献。她表示,中国在维护全球核安全方面必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期待在国际原子能机构多边机制下,进一步加强与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的交流与合作。会后,双方续签了《关于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合作的实际安排》。
详情
2024-04-18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长莱姆克
4月16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核安全与消费者保护部长莱姆克。双方就塑料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黄润秋回顾了中德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开展的良好合作,介绍了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政策、举措及工作成效,表示中方一如既往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支持制定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积极参与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进程,希望同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一道,不断凝聚共识、求同存异,携手应对全球环境挑战。莱姆克积极评价中国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高度赞赏中方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展现出的领导力,期待同中方深化务实合作,共同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详情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