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嘉宾观点
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叶青:双碳”目标下认购碳汇规则的司法完善
  “认购碳汇制度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多元化,突破了环境修复中地理环境的局限性。”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司法服务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法治主题论坛上,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叶青就“双碳”目标下认购碳汇规则的司法完善作主旨发言。  叶青指出,认购碳汇制度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34条生态损害赔偿责任承担形式的具体化。相比传统补植复绿等直接修复方式,该制度实现了生态环境修复多元化,突破地理环境局限。“生态司法 + 碳汇”“公益诉讼 + 碳交易”等模式,是司法助力“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尝试。  然而,碳汇认购制度虽方兴未艾,但司法实践尚未形成适用抑制规则。一方面,司法实践走在法律和司法解释之前。2022年6月最高法相关解释虽将认购林业碳汇作为替代履行责任方式,但实践中其适用未限于破坏森林资源行为,还涉及非法捕捞、安全生产案件等。另一方面,认购碳汇在环境损害赔偿体系中的构想未有效澄清,与直接损害赔偿责任承担方式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也未达成共识。  鉴于认购碳汇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应明确其司法适用规则。其一,合理限定适用范围。虽最高法解释对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有相关规定,但实践中认购碳汇可扩展至存在碳汇损失的案件,但并非所有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承担都适用,如非法捕捞等案件就不妥。其二,坚守适用补充性。作为环境修复损害赔偿责任承担方式,认购碳汇具有补充性,应先要求责任人直接修复生态环境,无法直接修复时才采用认购碳汇。其三,加强实施效果监督。认购碳汇需多元主体协同,法院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资金账户管理和项目实施的司法监督。其四,规范刑法效果。司法实践将认购碳汇作为量刑事由,但依据和影响程度不清晰,建议通过司法解释明确,统一适用。  叶青强调,认购碳汇由司法实践发展而来,可能成为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有益尝试。应依据其规范目的,总结实践经验,制定统一司法解释,完善司法规则体系,为碳汇认购制度提供法制保障。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提供了一条更切实可行的前进道路
  7月5日下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加速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实现可持续绿色经济”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在致辞中表示,随着各国寻求实现绿色转型和更具包容性的发展模式,同时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等一系列危机的时候,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可以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更切实可行的前进道路。  那到底什么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是指保护,以及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改造生态系统的行为,以有效和适应性的方式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副总干事斯图尔特·马吉尼斯    从恢复退化的土地到保护水资源,再到建立气候适应能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已经为世界各地的政策、规划、投资决策提供它的贡献,同时也为应对当今挑战的共同驱动因素提供了一种综合的,具有成本效益的方法,并且能够促进包容性绿色增长,减少不平等。    中国不仅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一直在这一点当中领导发展,我要赞扬中国长期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并将自然置于中国自己发展模式的中心,像长江保护、退耕还林的这些举措,以及中国气候变化的南南合作基金,都是政策、科学和金融如何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相结合并且产生大规模系统性影响的有力证据。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非常感谢能与中国有长期的合作,最近通过亚洲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区域中心和位于上海刚刚成立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暑期学校,也展现了我们是如何跨越国界进行伙伴建设的。
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构建以福祉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新范式
7月6日上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以“生态文明与增长困境”为题作主旨演讲。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作主旨演讲。 “21世纪人类面临双重挑战:既要让全球人口摆脱贫困,又需在生态系统承载范围内维持经济活动。这一矛盾的核心,在于经济增长逻辑与生态可持续性的深层张力。”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说。 他以中国减贫奇迹为例,肯定了经济增长在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消除绝对贫困中的历史作用,但也面临着资源消耗与环境压力的上升。当前,全球经济年消耗约100亿吨资源,仅10%实现循环利用,90%被排入环境,直接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危机。 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指出,挪威等富裕国家生态资源消耗较大,孟加拉国等贫困国家未满足基本需求,中国作为中等收入国家正面临“发展与生态”的双重压力。他呼吁建立新的全球发展路径:富裕国家“收缩经济”以释放生态空间,非洲等贫困地区可在环境容量内继续增长,而中国等中等收入国家应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在有限星球上无限增长是不可能的。”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强调,构建生态文明需突破以GDP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转而以人类与环境福祉指标为导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把握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的关键路径
7月6日上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围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几点思考”作主旨演讲。他结合政策导向、数据支撑与实践路径,深入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蔡昉作主旨演讲。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蔡昉指出,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双重破题。从全球视角看,1992至2014年期间,140个国家的统计显示:产出资本增长1倍、人力资本增长10%、自然资本则减少40%。而中国正以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加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探索生态优势转化路径,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国方案”。 在经济学层面,蔡昉以“公地”(地方性资源环境生态)与“地平线”(全球气候变化)的隐喻,揭示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决好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构建激励相容环境,避免“搭便车”现象,实现“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路径。 从实践维度看,中国经济已超越供给侧制约和产出资本不足阶段,发展制约转到需求侧,更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内容、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新追求。数据显示,2013至2023年间,国内旅游花费持续增长,反映出生态环境优化与消费升级的紧密关联。 “同时,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既是验收标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结合点。” 展望未来,生态优势转化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蔡昉指出,自然资源中如化石能源、稀土、湿地已被开发,而有些尚有巨大的未知潜力,例如,生物多样性作为“不可数计的数据库”,可以破解食品、药物、材料等人类生存难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攀升势头逐步被遏制
“近十年来,中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攀升势头逐步被遏制。”7月5日,在“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主旨报告中,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  贺克斌介绍,自2013年实施《大气十条》以来,全国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迅速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细颗粒物排放量较峰值分别下降了77%、32%和53%,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    2024年,全国PM2.5平均浓度为29.3微克/立方米,前4年累计降幅达16.3%,但平均浓度依然是发达国家的2至4倍,全国近三分之一城市PM2.5浓度尚未达标,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城市处于25-35微克/立方米区间,重点区域秋冬季重污染天气仍时有发生。在贺克斌看来,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成效还不稳固,仍需警惕。贺克斌作主旨报告。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道路
7月6日上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刘世锦围绕“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低碳绿色产业发展”这一主题作主旨演讲。 刘世锦作主旨演讲。他指出,“十五五”时期是绿色转型、美丽中国建设由理念到实践全面深化推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窗口期,必须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的绿色转型道路。 “传统技术体系下环保减排与经济增长存在掣肘,但低碳、零碳技术的创新应用,推动产业跃入新赛道,带动投资、生产与消费成为增长新动能。”刘世锦以可再生能源为例,指出我国风光发电目前占电力系统比重20%、能源体系6%,距碳中和目标下80%以上的占比仍有巨大空间。实践中,新能源产业增速持续超预期: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提前6年达标,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去年已达50%,较2035年目标提前11年实现,印证了创新驱动下市场力量的爆发潜力。 主题论坛现场。刘世锦强调“发展中的问题只能通过发展解决”,并提出两大对策:一是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突破传统电网对新能源的适应性瓶颈;二是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型,强化总量控制。同时,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钢铁、水泥等难减排行业纳入,以严格减碳责任机制释放国内需求空间。 “2021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130亿吨(不含碳汇),未来需将双控目标量化分解,推广碳账户核算,让低碳绿色产业在明确的责任框架中获得更大增长空间,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共赢。”刘世锦表示。
历届回顾
  • 2024
  • 2023
  • 2021
  • 2018
  • 2017
  • 2016
重要与会嘉宾
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支持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