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嘉宾观点
中国地质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李霞:持续强化地学支撑,推动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提质增效
2025年7月5日下午,中国地质科学院正高级工程师李霞在“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强调:持续强化地学支撑,推动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提质增效。截至今年4月份,全球一共有229处世界地质公园,而我们国家以49处位居全球第一,将近占到20%的比例,覆盖面积达到近7万平方公里。构成世界地质公园它最核心的就是地质遗迹。地质遗迹是一个地球系统科学的一个反馈。从目前来说,在国际研究的前沿领域,地球关键带就是从我们的基岩、地下海水层,以及到树冠部分都是我们地球关键带所研究的重点。在这个重点里面它正好是聚焦了地质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互馈互联的关系。地质保护地的分级管理如何发挥地学的支撑,常规监测如何开展,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多维分级、动态监测、数智管理的模式,对保护地体系多维分级的管理去提供支撑。对于地质公园的一些申报和中评估工作,以及对于地球科学的一些传播和研学的推广都需要对地质遗迹的一些科学价值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下一步我们也会对世界地质公园里面的地质遗迹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支撑。一方面我们可以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聚焦目的我们开展一些地质多样性的一些详细调查,然后去塑造生态格局的稳定。另一方面可以开展一系列的专项研究,比如说我们从水文特征的一些分析,一些循环过程和极端水文事件,在自然保护地体系里面的,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开展一些综合研究。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双碳”目标下,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2025年7月6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在“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主题论坛上强调:“双碳”目标下,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中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标。一个是美丽中国,是按照2035年和2050年设计了我们的目标。在“双碳”即碳达峰、碳中和我们是30年和60年,这两个行动实际上在时间上有很重要的阶段性和最终的相关的匹配。2013年大气十条开始实施以来,中国做了大量的这样的工作,包括煤炭的超低排放、非电的超低排放、机动车治理、散煤的治理、产业能源结构等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减污是带动降碳的,整个行动计划由于带动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包括高能耗落后的这些产业的淘汰,所以我们整个分析下来,清洁空气行动推动了结构转型。从2013-2020年我们累计节能10亿吨标准煤,减排了24亿吨二氧化碳。我们建立了一个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的科学评估和决策支持模型,用我们的这个预测未来,中国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发电结构会产生“二八”对调的变化。现在80%的化石能源,到2060年可能剩下20%左右。第二,三个终端用能即工业、民用和交通终端用能结构电气化比例会大幅度提高。现在中国整个电气化比例大概在30%,未来会上升到70%。第三,通过碳的带动进一步减67%的氮氧化物、83%的二氧化硫。  第四,PM2.5浓度将会有一个巨大的改善。到2060年能够推动PM2.5全国的浓度降低到10以下。关键技术、关键材料和关键的标准规章制度,这三个关键都是我们未来实现碳中和又带动产业绿色转型的非常关键的问题。如果把这个做好了,到2035年之后我们的蓝天应该说有了一个根本性的保障。
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会前董事吕建中:企业必须重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重建商业生态,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
2025年7月6日下午,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会前董事吕建中在“多方协作推动ESG创新实践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上强调:企业必须重构一种新的商业思维,重建商业生态,向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型。必须把可持续发展这一人类发展的宏大概念,同商业活动本身紧密结合起来。从商业逻辑入手,将商业逻辑与社会逻辑结合在一起,才能找到适合于自己自身所在的行业经营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上的可持续商业的路径。这就是企业正在寻找的第二增长曲线,也就是从传统的粗放式的线性经营模式,向着循环的高质量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模式转型。ESG恰恰出现在这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我们给出可持续商业一个新的定义,这就是把可持续发展宏大理念植入到企业的商业活动当中来。这个定义是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目的为出发点,找到企业存在于社会的根本理由,从而他才能够有动力去解决社会和环境的问题,也才有可能在解决这些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过程当中,产生自身所应当具有的市场机遇和新的增长与发展空间。可持续商业实际上正带领我们从传统的产品质量管理向着企业质量管理的方向改变。将社会、经济、环境三个维度整合在了一起,使得我们能够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为企业的韧性奠定了机制基础,使得企业能够更加稳健地运营。我们必须跟上这个时代的变革,不然这些跟不上时代变革的企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被淘汰。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多边开发银行(MDB)在可持续金融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
2025年7月6日下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MDB)协同增效”主题论坛上强调:多边开发银行(MDB)在可持续金融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多年来,MDB在中国金融改革发展,更好支持实体经济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通过优惠融资和风险分担机制等,带动更多资金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据世界银行测算,MDB每提供1美元,能够在新兴经济体撬动0.42-1.2美元的私人投资。2023年,MDB对全球气候行动的融资支持达到创纪录的1250亿美元。二是推动中国与其他经济体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国际可比和互操作,促进跨境可持续投融资。例如,世界银行集团发布的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循环经济金融标准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三是MDB可引进国际先进可持续金融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助力发展中国家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开展能力建设。中国人民银行牵头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便利多边开发银行等主体释放绿色融资效能。人民银行一直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完善可持续金融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完善绿色金融发展顶层架构。二是完善标准体系,为多边开发银行等市场主体清晰识别和参与可持续投资项目奠定基础。三是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和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为市场主体提供透明、可信赖的市场环境。四是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人民银行通过创设并不断完善碳减排支持工具,开展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等,引导金融机构增加绿色资产配置。五是推动形成了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在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贸易壁垒增加、国际经济增长动能减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情况下,弥补国际可持续投融资缺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此时,多边开发银行的健康运作和充分发挥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期待与各位专家和同仁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推动绿色金融与多边开发银行协同增效。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齐心协力保护它们
2025年7月6日上午,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在“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上强调: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齐心协力保护它们。西南山地这一块,从物种多样性来说,大约有超过14000种的维管束植物,超过280种哺乳动物,超过700种鸟类,超过300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超过370种的鱼类,所以在中国具有非常重要,也被称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宝库。2015年的时候原国家环境保护部(现国家生态环境部)确定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西南地区有7个优先区域,川西南到滇西北有14个国家级保护区,国家大熊猫公园主要区域包括15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广西西部到贵州南部这块石灰岩地区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重庆到三峡一线一共有20个保护区,南部西双版纳地区有6个保护区。我们要承认的是对于这样一个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区域,其实它的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地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活密切相关,与食物、水源、能源来源也是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对于自然也造成了相当的压力。特别是城市化快速进程,带来土地覆被的剧烈变化,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特别是城市扩张和工业化扩张,无论在四川、重庆还是贵州云南带来很大影响。对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变化,现在应对策略还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工程的,现在提倡的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目前对于城市发展,乡村发展,提出来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还是非常有限的。虽然面临很多挑战,特别对于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但是我们觉得这种跨边界的保护,基于一种合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这种跨边界包括跨省界,甚至国界,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协作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把生物多样性做到实处,见到效益,有利于生物多样性长期向好,以及为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军:循环经济发展应整体统筹考虑资源跨界循环,并加强源分离
2025年7月6日下午,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马军在“创新驱动循环经济,绿色赋能生态文明——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坛上强调:循环经济发展应整体统筹考虑资源跨界循环,并加强源分离。碳中和愿景下我们今后的城乡发展,包括工业发展、农业发展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策划。从整体的情况来看,资源循环有可能是跨界的、跨部门,农业和工业和我们的城市应该把它看成一个整体,我们有很多的资源需要跨界循环。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资源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从工业进入到城市,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城市和工业之间的这种物料实际上很难平衡,一旦失衡就会出现生态的问题。循环经济是今后发展方向,要加强源分离,因为源分离没有各种混合污染,一方面是能耗低,再一个是资源化利用的方向也明确,再一个技术上相对来说瓶颈也没有那么大。所以有机废物分离后,像农村(我)可以制肥回田,城市的一些污水、厨余垃圾也可以回填或者做成材料。农业的废弃物也应该优先制肥回填,控制面源污染。城市发展应重视资源循环、碳平衡,我们的城市是一个整体。这里面我们各个部门一定要考虑到资源可以跨部门、跨界的循环利用。城市碳平衡,可能是今后更重要的一个方向。
历届回顾
  • 2024
  • 2023
  • 2021
  • 2018
  • 2017
  • 2016
重要与会嘉宾
合作伙伴
排名不分先后
支持单位
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