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生态日|黔行“两山路”,高颜值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全国生态日|黔行“两山路”,高颜值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作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吴韵  新闻时间:2025-08-16


八月的黔贵大地,武陵山脉苍翠如波涛奔涌,乌蒙群峰在云海中若隐若现。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宛如一位胸怀锦绣的生态诗人,以“绿”为韵脚,落笔于生态与发展的恢弘诗行,将山水“高颜值”与发展“高质量”写成一首激荡人心的绿色诗篇。

2.jpg

贵阳市阿哈湖。 林泓泉 摄

2025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贵州牢记嘱托,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持之以恒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等,多点推动各项“两山”转化改革集成和创新突破。

今天的贵州,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正于绿水青山间磅礴汇聚。


守护高颜值 绿韵沁山河


“我们在贵州度过了一个100分的假期。”近日,一位来自广东省的游客沉醉于荔波小七孔的碧波翠影,由衷赞叹。

这个盛夏,无数游客涌入贵州,寻觅黔山秀水间蕴藏的独特魅力。这份赞誉,正是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的生动回响。

4.jpg

遵义市赤水河黄金水道。 丁福秋 摄

近年来,贵州深入打好大气、水、土壤、生态、环境应急等污染防治防控“五场战役”,实施重点河湖污染治理等“四大攻坚突破”,持续推进磷石膏、赤泥、粉煤灰、锰渣、煤矸石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和技术攻关,强化环境风险防控、生态保护与修复。

一场场环境“整治战”、污染“歼灭战”、生态“修复战”,持续巩固优良生态环境这个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保驾护航。

正如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陈美桥所言,贵州的绿,绿得令人心醉。这抹生态绿,是贵州最耀眼的标签,是万物共生的摇篮,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绿色,已深深浸润贵州的千山万水。通过对多类型生态单元的系统“疗愈”与综合治理,生态空间在提质中扩容,生态功能在重构中提升。

一片片林地得以休养生息,一方方水源重焕清澈,一段段河谷恢复生机……每一处潜心保护的山水,都成为撬动“金山银山”的有力支点。


转化高质量 绿能涌新潮

贵阳市观山湖区小兰山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依托“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以“一带(滨湖观光休闲带)三区(总部产业集群区、产业融合示范区、综合服务区)”的产业布局,将数字产业悄然融入山水画卷。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办期间,来自英国的智库专家Khalic Elooardighi漫步滨湖观光休闲带,独特的湖岛地貌令他驻足,“将低能耗、低碳的数字产业融入自然景区,这种转型智慧令人赞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持续推动“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统筹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新能源等产业。

新质生产力,其底色必然是绿色。贵州的实践有力印证着这一方向——

传统产业“绿”转身: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加速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已突破56%,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8.8%;高耗能行业加快绿色化、清洁化改造,“两高一低”项目盲目扩张被有效遏制……

绿色产业“新”崛起:生态利用型、循环高效型、低碳清洁型、环境治理型“四型”产业蓬勃发展,绿色经济占比达48.8%;全力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国家4A、5A级旅游景区达150个……

绿色赋能贵州千行百业,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产力,融合绿色化数智化大抓产业、主攻工业,贵州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一批绿色工业百亿级项目落地建设,绿色农产品畅销全球多国,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全球游客,奋力展现山清水秀、绿色低碳的美丽贵州新风采。

绿水青山蕴藏的澎湃经济价值,正在贵州这片热土上,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综合效益。


创新强根基 绿制护永续


制度,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的坚实根基与永续保障。

贵州深谙此道,从“试验田”的精心耕耘到“先行区”的奋勇开拓,贵州以“大胆闯、深入试”的魄力,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走向系统集成、全面深化。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等多个试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长江上游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机制、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等30项改革成果列入国家推广清单;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等31项改革经验列为国家改革成果案例……制度创新为绿色发展夯基垒台。

贵州持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以高品质生态支撑高质量发展。

3.jpg

铜仁市锦江风光。 林泓泉 摄

基层实践同样精彩纷呈:铜仁市江口县创新“梵净生态账户”、遵义市赤水市建立生态产业发展机制、铜仁市万山区全力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全省各地紧扣“两山”转化实践,聚焦补偿机制、核算体系、交易制度等关键环节,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黔山贵水间,那蕴于苍翠的发展密码,那发于创新的制度伟力,正汇成独具贵州特色的“两山”转化路径。

■ 亮点一 水清岸绿产业兴

傍晚时分的贵阳,南明河泛起粼粼金波,甲秀楼的飞檐倒影在水中摇曳,数十位摄影师架起三脚架,只为捕捉落日余晖下白鹭掠过水面的瞬间。

“以前,南明河泛着的异味实在难闻,现在,游客能沿着河岸悠闲地逛上两三个小时,听听水声,看看飞鸟,这才是咱们‘母亲河’该有的样子。”贵阳导游小李说。

南明河曾因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直排入河,导致水质不断恶化。痛定思痛,2012年以来,贵阳按照“控源截流、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的思路,坚持营造宜居水环境、打造良好水生态、维护优质水资源、提升先进水文化的策略,制定强有力的整改措施,持续推进南明河综合治理。

南明河创新探索出一条“地下治水、地上造园”的生态治理新路,将再生水厂隐于地下,在地面建成生态公园,实现水质净化与土地增值的双重效益,其经验已在全国22个省份推广。

“经过系统治理后的南明河,全年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Ⅳ类,去年8个月达地表水Ⅲ类,沉水植物覆盖率由15%提高至80%。”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上,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说,如今的南明河已从黑臭河转变为美丽河流,该案例作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标杆实践,入选中央党校《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径与机制》一书。

江河湖泊,是生命之源,更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南明河的蜕变,是贵州守护一江清水决心的缩影。

放眼全省,一场场针对水环境的硬仗持续打响:重点河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三磷”企业污染整治、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

贵州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通过实施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措施,全省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总体稳定并持续改善,随处可见水清岸绿的美丽景象,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

今年上半年,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8.3%,同比持平;23个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持续保持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

赤水河畔,清冽甘泉酿就世界级美酒;乌江两岸,矿产资源开发从粗放型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氵舞阳河上,龙舟爱好者逐浪欢笑……4697条江河纵横黔贵,曾是生命血脉,今成致富通途。

贵州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沿岸百姓守着碧水生金,靠着清流致富,生态资本在潺潺水声中转化为发展动能,一条条“富民廊道”沿水延伸。

■ 亮点二 万千生灵栖黔境

在两亿年时光雕琢的贵州喀斯特秘境里,黔金丝猴于林间腾跃,黑颈鹤掠过湿地,银杉与珙桐静立山野……这些珍稀生灵,成为贵州倾力构筑“绿色长城”的鲜活见证——237处自然保护地、4个世界自然遗产地,共同撑起了生命庇护的坚实穹顶。

贵州拥有除海洋外的多种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覆盖率达63%以上,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已查明物种丰富度达2.4万余种,居全国第4位。

生物多样性不仅赋予了多彩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是维持全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因素之一。

守护如此丰饶的生命宝库,需要智慧与决心铸就的坚实盾牌。贵州印发实施《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明确了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的4个优先领域和28个优先行动。

“保护贵州特有鱼类斑鳠及其栖息地生境”入选最高法典型案例,在全国设立首个司法保护与科学研究中心;建立长江、珠江上游跨省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协作机制11个;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复杂性特征,强化专业化工作机制构建,设立了梵净山环境保护法庭等一系列具有贵州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庭……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迸发创新之力。

贵州不断优化就地保护,全省237处自然保护地总面积达177.0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5%,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构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为极小种群、珍稀濒危及特有物种的恢复与增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境基础。

如今,全省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就地有效保护。

贵州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指标纳入生态示范创建指标体系,55个地方成功创建省级及以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

通过生态示范创建引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实施,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工业、生态金融、生态补偿等多种实践模式,将保护转化为发展动能。

万物生灵以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慷慨回馈——贵州刺梨、香禾糯、镇宁蜂糖李入选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香禾糯案例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上向世界展示。贵阳市、赤水市在2024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六次会议(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上入选“自然城市”。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贵州这片生态沃土正成为更多生命的乐园,让万物栖居,绿意长存,共生共荣。

■ 亮点三 无废城市绿意浓

夏日,走进贵阳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厂区,绿意扑面而来,全无想象中的垃圾异味。

“该发电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2250吨,日均上网电量100万度电,年产值可达2.5亿元。”瀚蓝(贵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讲解员介绍。

垃圾的价值在此被充分“榨取”:除焚烧发电外,渗滤液和污水经过深度净化,达到标准出水用于厂区回用;焚烧后的渣料则脱胎换骨,被制成一块块坚实的环保砖。

作为贵阳首批申报“无废工厂”的标杆企业,瀚蓝(贵阳)固废处理有限公司成为贵阳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核心成员”。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

2022年,贵阳与安顺携手跻身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单位名单。两地以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主线,不断提升着城市的“绿色浓度”与居民的幸福指数。

2023年3月,《贵州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方案》精准布局,聚焦工业固废、生活源固废、建筑垃圾、农业固废、危险废物五大领域,全方位构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统筹谋划“无废”蓝图。

“无废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减污降碳,一头连着群众的日常生活。“无废景区”“无废学校”“无废社区”“无废酒店”“无废机关”……贵州将“无废城市”细化成多个“无废细胞”,推动实现绿色生活全域“无废”。

“无废城市”建设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生产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搭建起城市垃圾过剩与资源短缺之间的桥梁。

废物华丽转身,城市焕发新颜。“无废城市”建设正通过持续的减污降碳实践,为城市“轻装上阵”谋发展保驾护航,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