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两山”理念回溯、理论创新、实践伟力与范式转型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观点 | “两山”理念回溯、理论创新、实践伟力与范式转型
作者: 俞海    来源: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会刊《生态文明新时代》2025年第4期,总第37期    编辑: 吴韵  新闻时间:2025-10-24


俞 海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工业文明在创造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因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全球深陷生态危机。如何破解保护与发展二元对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协同,不仅是困扰世界各国的难题,也是21世纪初浙江遭遇的“成长中的烦恼”。在此背景下,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一论断绝非简单的环境保护口号,而是蕴含着深刻哲学思辨、深远战略眼光和丰富实践路径的生态文明思想,标志着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性认识的一次伟大飞跃。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本文在理念溯源的基础上,从理论创新、实践伟力与范式转型三个维度进行深入阐释与系统梳理,有助于深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发展逻辑、实践逻辑的认识,亦可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回溯与生成逻辑

21世纪初,浙江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浙江现象”“浙江奇迹”和具有示范意义的“浙江模式”,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在全国相对落后位置的局面,但也率先撞上了发展的瓶颈与天花板,“经济腿长、生态腿短”的尖锐矛盾把浙江推向传统发展方式临界点,为新理念的破土而出提供了历史契机。

2003年8月8日,习近平同志在广泛调查研究后首次用“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两幅意象概括人类环保认识三阶段:从“只要金山银山”到“只考虑自己的小环境、小家园而不顾他人”,再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完成了对西方“先污染后治理”路径的超越。2005年8月15日,在余村座谈会上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8月24日,在《浙江日报》上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一文,“也是”透露出习近平同志在理论初创期的严谨与审慎——既宣告生态优势可转化为经济优势,又留下继续检验与升华的空间。

此后,习近平同志在丽水、衢州、杭州等多地调研,推动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也是”向“就是”跨越。2006年3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时提出“两座山”关系认识的三个阶段,把“既要—也要”的兼顾论升级为“就是”的本体论:绿水青山本身就是生产力、社会财富和民生福祉。这一表述完成了三重跃迁:一是从“外部兼顾”到“内在统一”,生态不再只是成本;二是从“后发补救”到“源头动力”,生态优势成为区域竞争的“优质资本”;三是从“地方经验”到“一般规律”,为后续写入党和国家最高文件奠定理论基石。

97c0616d-2690-4a05-9fb1-7c16c947d2c7.png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仙宇屯(杨念 摄)

党的十八大后,面对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新矛盾,亟须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指导。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了逻辑更加严密的“三个重要论断”。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解决“发展不足”;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解决“生态赤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解决“转化路径”。从“兼顾”到“优先”再到“本体”,既一脉相承又层层递进,实现了认识论、价值论与方法论的统一,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供坚实理论基础,也标志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完成从区域理念到执政理念、从朴素判断到科学体系的历史升华。此后,党中央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上升为治党治国方略。


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超越西方经济增长理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之所以能够在二十年间成为治国之道,根本在于它并非一般性的政策口号,而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观以及西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系统重塑与升华。

自然力即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生产力归结为自然力”,劳动只有与自然结合才能形成财富。然而传统工业文明把自然降格为“免费赠品”,导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脱节,生态危机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否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新确认自然力是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部分——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体、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可以通过产权界定、价格发现、市场交易转化为交换价值。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碳排放权交易、GEP核算等制度安排,使“自然力”以可计量、可质押、可增值的方式进入国民经济循环,完成了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完善与丰富。

从“增长主义”到“优势转化”。经济学通常把增长要素归结为劳动、资本、技术等,生态往往被视为外生约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则把生态优势纳入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提出生态优势到制度中介再到经济优势的转化路径:通过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制度设计,降低生态资产的交易成本,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这一逻辑超越了西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必须先污染后治理的宿命,也超越了传统可持续发展“兼顾—平衡”的折中思路,形成了“保护就是发展、生态就是资本”的新思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可操作方案。

系统超越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一是价值论超越。传统可持续发展以“人造资本可以替代自然资本”为核心假设,导致“净自然资本损耗”长期为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强调关键自然资本不可替代,必须通过“占补平衡、增减挂钩”实现零损耗。二是方法论超越。传统环境经济学侧重排污税、末端补贴等事后调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前置原则,通过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分区管控、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把生态环境约束嵌入生产力布局源头,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周期治理。三是制度论超越。中国构建了包括生态保护红线、河(湖)长制、生态环保督察、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在内的最严密法治和制度体系,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提供了坚实的体制机制保障,丰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治理工具箱。


推动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变革

二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浙江走向全国,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国际生态文明建设新趋势。

污染防治攻坚战接连告捷。2024年重点城市PM2.5降至29.3微克/立方米,连续5年稳定达标。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90.4%,首次超过9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83.7%,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目标。长江干流连续5年、黄河干流连续3年全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累计完成造林超10亿亩,森林覆盖率达24.02%,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约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得到有效保护。

9366da9d-0c43-40a1-bfee-5a6dd89fa46a.png

四川省和云南省交界处的泸沽湖(杨念 摄)

产业腾笼换鸟,绿色动能澎湃。全国累计淘汰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钢铁3亿吨、水泥4亿吨,45%以上粗钢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清洁钢铁生产体系;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70%,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世界64%,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升至19%,以年均3%的能耗增速支撑年均6%以上的经济增长,能耗强度下降速度全球最快。

区域试点百花齐放。生态环境部命名572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40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地区空气、水环境质量均处于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前列,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平均达90%左右。34%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率先开展GEP核算,探索出扩绿换金、聚绿成金、借绿生金等多种转化路径。推动形成区域、省域、城市、县域多层级联动的“1+1+N”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样板。

绿色福祉直抵民生。垃圾分类覆盖超4亿家庭,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万辆,绿色出行占比达60%,全国3500万名生态环保志愿者活跃一线;农家乐、民宿、生态采摘等新业态让百姓在家门口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形成“要我环保”到“我要环保”的全民自觉。

回应全球绿色挑战。率先发布落实2030议程国别方案,主办COP15并推动“昆明—蒙特利尔框架”,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170多个合作伙伴、40多国共享中国技术与标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信心与动力。实践雄辩地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重塑了中国,也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引领范式变革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远超一般性的政策理念或发展策略,开拓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道路,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

重构价值范式。工业文明范式核心是“人类中心主义”与“资本逻辑”的结合,将自然视为征服、索取和资本积累的对象,其价值排序中经济增长居于绝对优先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成了一场价值革命,旗帜鲜明地主张“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确立了生态优先的根本原则。这并非否定发展,而是对“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如何发展”的重新定义。它将生态效益纳入发展核心评价体系,使“绿水青山”这一自然资本价值得以显化,推动发展目标从追求单一的物质财富增长,转向追求包括优美生态环境在内的更全面、更高质量的综合效益。这种价值重估,重塑了国家治理逻辑、企业生产逻辑和公众生活逻辑,标志着文明底色的根本性转变。

重塑实践范式。传统范式下,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被简化为一种零和博弈的“二元对立”,实践路径往往陷入“先污染后治理”的恶性循环或“保护就不发展”的消极停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破解这一悖论的“辩证统一”之道。它并非在两条对立的路径中做选择,而是开创了第三条道路——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前者将生态优势直接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康养产业等,让“风景”变“钱景”;后者用绿色技术革新传统产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体系,让“制造”变“智造”。这一实践范式为“两山”转化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将理念落地为可操作、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引领全球范式。近代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及其背后的发展观被视为唯一范本,但其固有的生态弊端已暴露无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成功打破了这种话语垄断,它源于中国实践,却回应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难题。它超越了西方环保理念中的“局部治理”“危机驱动”“公益诉求”等特征,展现出一种“整体观照”“发展驱动”和“共赢导向”的东方智慧。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大规模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庄严提出“双碳”目标,这一切都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范式下的具体行动。这不仅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避免重走老路提供了全新选择,更以一种积极的、建构性的姿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系统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