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鸟,一生只飞向同一个远方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有一群鸟,一生只飞向同一个远方
作者: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来源: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编辑: 吴韵  新闻时间:2024-09-06


像极了每年从世界各地返乡过春节的中国人的春运,每年春秋之际,候鸟跋涉万里,不惧艰险,跨越高山和大海,周而复始地进行着世界上最宏大的自然界奇观之一——迁徙。中国人的归乡是因为对家人和土地的热爱与牵挂,而候鸟迁徙则是为了生命的延续,蕴含着生存的智慧和大自然的奇迹。


11.jpg

崇明东滩北八滧自然中心的候鸟 © WWF/ 薛文杰



鸟类迁徙的自然现象一直都是世界各地科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自然议题之一。科学研究的目的除了研究者为了解这一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为自然保护工作者制定保护策略提供依据。


近期,复旦大学与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多个团队在鸟类学期刊《Avian Research》(鸟类学研究)共同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对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的代表性鸟种之一的中杓鹬进行了追踪,揭示了中杓鹬的迁徙日程、迁徙停歇地和迁徙路线的生态学特征。


22.jpg

飞翔的中杓鹬(亚成鸟) © heipee



专一的旅行者—中杓鹬

档案

姓   名:中杓鹬

英文名:Whimbrel

学   名:Numenius phaeopus


中杓鹬是鸻形目鹬科杓鹬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涉禽(涉禽:适应于在浅水或岸边栖息生活的鸟类)。鹬蚌相争中的“鹬”指的就是这类水鸟。


外形特征

中杓鹬体长 37~47 厘米,雌雄相似。虹膜为褐色。喙灰褐色,下喙基粉肉色,喙长而下弯(雌鸟喙较雄鸟更长),约为头长的两倍。头部具有中央冠纹和明显的眉纹。幼鸟的羽色较暗淡,颈和胸呈黄褐色,体背有明显淡色羽缘及斑点。




33.jpg

崇明拍摄到的中杓鹬(成鸟) © heipee



生活习性

它们栖息于滨海湿地及附近的草地,在潮间带的泥滩、沙滩及礁岩觅食。中杓鹬的食物包括甲壳类、螺贝及沙蚕等,特别喜欢蟹类,它们会将蟹脚拆除便于吞食;而在内陆草地,它们则以昆虫、蚯蚓等为食。



44.jpg

中杓鹬(亚成鸟)捕食自己最爱的食物-螃蟹 © heipee



迁徙模式

中杓鹬是一种完全迁徙的鸟类完全迁徙:一个物种在每年的特定季节,所有成年个体都会进行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模式。在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区(EAAF,East Asian-Australasian Flyway),中杓鹬每年往返于大洋洲和东南亚的越冬地与西伯利亚的繁殖地之间。



55.jpg
崇明东滩环志的中杓鹬在台湾新北澳底渔港被目击 
© 台湾鸟友



科研人员分析了2017~2019年间在中国上海的崇明东滩、澳大利亚昆士兰的罗巴克湾和西澳的摩顿湾佩戴追踪器的15只中杓鹬的追踪数据,通过它们的迁徙路线、出发和到达繁殖地及停歇地的时间来探究中杓鹬迁徙的时空特征。


PS: 这15只中杓鹬均出生于俄罗斯远东地区,11只在雅库特,另外4只在楚科奇。


66.jpg

背上小书包(追踪器)的中杓鹬(成鸟)© 安思葳




1、迁徙时间的年际一致性


研究发现,在春季迁徙(北迁)时,中杓鹬离开越冬地的时间点基本保持一致,平均差异不超过3天,而秋季迁徙(南迁)时,它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跨度则可达到15天左右。


77.png

一群正在迁徙的中杓鹬 © 庚志忠


中杓鹬春迁时间的一致性和秋迁时间的差异性,意味着中杓鹬的迁徙可能分别受到内在因子(譬如繁殖冲动)的调控和环境因子(譬如天气、繁殖情况等)的影响。




88.jpg

背上行囊(追踪器),将被放飞的中杓鹬 © 安思葳



2、停歇地、繁殖地和越冬地的一致性


中杓鹬在历年的迁徙路线及途中所使用的繁殖地、越冬地及停歇地的选择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研究跟踪的中杓鹬个体在不同的年份都在同一个地方越冬;对于繁殖地的选择,除了一只在两年里使用了不同地方,其余个体在不同年份都选择了同一个繁殖地。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集中在黄(渤)海沿岸的诸多停歇地在中杓鹬春迁时备受青睐,会被反复使用;而相较于那些只被偶尔使用过一次的停歇地,中杓鹬们在那些被多次利用的停歇地,也就是黄(渤)海地区,停留的时间明显更久。这意味着黄(渤)海区域对中杓鹬来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它们的关键停歇地


99.jpg

 

 同一个体在不同年份重复利用的迁徙停歇地。(A)为春季迁徙,(B)为秋季迁徙,(A)和(B)中颜色相同的点代表同一个体。



3、迁徙路线的稳定性


上文提到过,在被追踪的中杓鹬中有11只在雅库特出生,4只在楚科奇出生。根据追踪发现,出生于雅库特的个体在春秋季均沿着内陆及滨海迁徙,而楚科奇出生的个体在春迁时则于北纬35度附近停留,再飞至繁殖地,秋迁时则直接从楚科奇的堪察加半岛飞跃西太平洋到达南纬5度(大洋洲地区)。


10.png

追踪个体春季(A)和秋季(C)的迁徙路线以及同一个体经过各纬度时经度值的年际差异(B)。



以上结果显示,沿着内陆及滨海迁徙的中杓鹬(雅库特出生)春秋迁徙路线基本保持一致,而其余中杓鹬个体(楚科奇出生)春秋迁徙路线有一定差异。值得关注的是,所有的中杓鹬个体在春季北迁时,均会在黄(渤)海地区停歇,黄(渤)海对于迁徙候鸟的重要驿站作用不言而喻。



我们的家园也是它们的家园




EAAF是全球九大候鸟迁飞区中最大的候鸟迁飞区,涵盖22个国家及地区(中国、俄罗斯、澳新、东南亚、日韩等)。

EAAF是所有鸟类迁飞区中候鸟数量最高,种类最多的迁飞区,每年有超过210种、5000多万只次在此迁徙;而EAAF的候鸟却是全球受威胁种类最多(>33种)的迁飞区。

黄(渤)海区域是候鸟停歇、繁殖和栖息的场所,也是人类城市化进程不断发生的地方。WWF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本研究项目是WWF黄(渤)海生态区保护的研究项目之一。这一研究结果让我们对中杓鹬的迁徙规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政府决策者、保护工作者如何更好地规划、设计保护目标、策略和行动提供了科学依据。


111.jpg

一只饥肠辘辘、风尘仆仆的中杓鹬 © heipee


守护候鸟迁飞之路

WWF的湿地与候鸟保护项目致力于中国滨海及长江流域的湿地与候鸟的保护。项目基于长江湿地保护网络(Yangtze Wetland Protected Area Network,简称‘Yangtze PA Network’,2007年在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即现国家林草局湿地司的支持下,WWF协同沿江各省市湿地主管部门在崇明东滩启动的我国首个流域层面湿地保护网络) 和亚洲候鸟保护倡议 (Asian Flyway Initiative, 简称‘AFI’,由WWF总部发起) 平台,通过打造关键栖息地的最佳管理案例 (Best Management Practice, BMP)、开展能力建设、推动行业内外及国内外的协作与交流,协同政府、科研高校、企业及公众共同促进中国湿地的保护与发展。


222.jpg

2023年界候鸟日活动-候鸟友好伙伴计划启动 © WWF


北八滧自然中心(BBY)

北八滧自然中心是WWF湿地与候鸟保护项目的实体基地,亦是WWF在中国内地唯一一个深度参与管理运营的野外工作基地。北八滧自然中心位于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部区域,是东滩保护区与WWF共管的湿地综合管理示范区,由一片3平方公里的野外湿地及一栋培训中心组成。


2014年,受东滩保护区邀请,WWF开始参与北八滧湿地的管理与建设。迄今为止,WWF在北八滧的工作内容及地理范围不断拓展,从栖息地规划和公众参与拓展到栖息地管理、科学研究、能力建设、社区发展、保护传播;从保护区里的北八滧实验区溢出到保护区外的大社区及城市地区。WWF希望通过在崇明东滩的保护管理实践,探索出一套适用于中国滨海湿地的综合管理模式,以及社会组织深度参与自然保护地管理的“东滩模式”,进而贡献于中国及区域湿地的保护及可持续发展。




333.jpg

2024年东亚水鸟守护者培训野外教学 © WWF


原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537166240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