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FP/Frederic Brown
据一项权威研究显示,地球表面散布着超过一亿个湖泊。
但许多湖泊已今非昔比。从玻利维亚到南非,气候变化、污染和过度取水正在剧烈改变这些水域——有的萎缩干涸,有的决堤泛滥,有的甚至泛起诡异的绿色。“当今世界一些最著名、最重要的湖泊,其规模已远不及几十年前的盛况,”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淡水生态系统与湿地股负责人戴安娜·科潘斯基 (Dianna Kopansky) 指出,“我们必须扭转这种衰退趋势,否则将为依赖湖泊生存的数亿人带来灾难性后果。”
在8月27日首届世界湖泊日来临之际,让我们深入解析全球湖泊面临的最大威胁及应对方案。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专家小组发现,气候变化正在破坏水文循环——这个精密系统原本负责调节全球水资源分布。专家表示,气温上升加剧了蒸发作用,改变了降雨模式。在某些地区,这导致湖泊干涸型干旱风险激增,例如南非开普敦(拥有470万人口)曾险些遭遇的断水危机。
而在另一些地区,蒸发量增加与气温升高共同引发更强暴雨,致使湖泊决堤。就连世界最大沙漠湖盆——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 (Lake Turkana) 也难逃此趋势。环境署研究预测,未来几十年图尔卡纳湖洪水频发将威胁沿岸1500万居民的安全。
与此同时,在许多山区,气温急剧升高增加了冰湖溃决风险。当拦阻冰川湖的冰体融化时,可能引发灾难性洪水,使湖水如瀑布般倾泻而下。
过度取水
由于调水工程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打击,玻利维亚曾经的第二大湖泊波波湖 (Lake Poopo) 已退化为荒芜的盐碱地。图源: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
科潘斯基指出,尽管气候变化已造成严重破坏,但人类通过过度取水(即抽取速度超过自然补给速度的行为)对湖泊造成的伤害往往更为致命。
这种破坏呈现多种形式:有的为城市供水而改道湖泊及其支流(后者造成的损害同样严重);有的利用湖泊进行水力发电;更常见的是将湖水用于农业灌溉。
中亚咸海 (Aral Sea) 便是灌溉导致湖泊萎缩的典型例证——这座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的水体,自1960年代支流被改道后急剧萎缩。此类危机正在全球蔓延,连玻利维亚高原也未能幸免:由于调水工程与气候变化的双重打击,该国曾经的第二大湖泊波波湖 (Lake Poopo) 已退化为荒芜的盐碱地。
环境署与联合国水机制2024年报告显示,全球364个流域的地表水体(包括湖泊)正在萎缩或完全消失,受影响流域占比近3%,约9310万人口居住在这些区域。
污染威胁
专家表示,污染对全球湖泊及周边社区的威胁正持续升级。未经处理的污水和农业径流尤其危害人类与湖中生物——这些污染源不仅携带病原体与农药,更常含有过量的磷和氮元素。高浓度的营养物质会导致鱼类死亡、引发有毒藻华、耗尽湖水氧气,最终形成对水生生物致命的“死亡区”。
科学家推测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 (Lake Victoria) 正面临此种危机:某种细菌的激增已使湖水泛绿。
与此同时,蒸发加剧、过度取水、降水增多及气温上升等问题还在持续恶化水质。
环境署监测的全球4000个大湖中,超过四分之一正变得越来越浑浊,近15%的湖泊有机物含量上升——这两个关键指标直指城市、农场和工厂的污染排放。
“这些数据应成为警钟,” 科潘斯基强调,“我们不能再将湖泊视为排污场。”
解决方案
湖泊提供了全球90%的地表淡水,与补给河流共同支撑约6000万人的生计。科潘斯基表示,扭转众多湖泊衰败趋势为时未晚,各国可采取三项关键行动:
· 推进“水资源综合管理”:通过跨部门用水规划(协调工业与农业等领域),在改善民生的同时维护生态系统长期健康;
· 实施流域级水管理与污染治理:吸纳当地群体、原住民群体、私营部门、农民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应对湖泊挑战;
· 投资湖泊数据监测与应用:在污染等问题演变为危机前及时预警。
保护全球湖泊是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核心内容。该国际协定旨在守护自然世界,要求各国到2030年实现包括湖泊在内的30%内陆水体的保护与恢复目标。“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掌握扭转局势所需的知识与技术,” 科潘斯基说,“真正需要的是将每片湖泊视为珍贵资源的决心。”
首届世界湖泊日将于8月27日举行,旨在提升公众对湖泊重要性的认知,并展示保护与恢复湖泊水体的方法。环境署持续帮助各国保护、管理和恢复包括湖泊在内的淡水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