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首先,感谢您接受采访。我听说您来过这个论坛很多次了?
回答:是的,我参加过好几次这个论坛。
提问:今年的论坛和往年有什么不同?
回答:我认为今年更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的经验,并与国际社会交流。当前多边主义面临挑战,国际合作环境不如预期,因此通过论坛这样的平台进行交流、学习,尤其是倾听中国的实践经验,变得尤为重要。另一个关键点是,论坛能帮助世界理解生态文明的整体观 —— 这一理念根基深厚,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民众都广泛支持。我认为这些都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问:您刚才提到了 “两山” 理论。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比如绿水青山,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一优势?
回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世界上很多地方将自然环境问题与政治、经济讨论割裂开来,而 “两山” 理论将生态保护纳入发展核心 —— 环境问题不能孤立看待,必须与政治、经济、发展等议题统筹考量。中国作为大国推动这一理念,且得到最高层的政治支持,这对世界其他地区是重要的借鉴。
提问:您是绿色经济领域的专家。我们都知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可持续发展需要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这之间必然存在矛盾,如何平衡?
回答:这个问题很好。我想从两方面来谈:首先,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根本。中国建立了世界级的国家公园体系,我的机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与中国合作紧密,我们支持地方政府和保护区获得 “绿色名录” 认证,这是对有效保护的认可。其次,这又回到 “两山” 理论 —— 自然在应对气候变化、减灾、粮食安全等社会挑战中发挥关键作用。IUCN 提出的 “自然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框架已发展了二十年,而生态文明理念与这一框架高度契合。平衡的关键在于:既要明确保护自然,也要在应对土地退化、气候变暖等挑战时,合理利用自然的可持续价值。当然,取舍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正视这些权衡,避免重复牺牲生态的短视决策。中国地方政府与中央协同发力,能精准把握权衡的时机与尺度,这一点值得肯定。
提问:您提到与中国政府有很多保护项目合作,能举例说明吗?
回答:这次来中国的一个重要项目,是与自然资源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举办首届亚洲自然解决方案暑期学校。两周的活动中,我们邀请了亚洲多国政府官员和规划者,不仅在课堂学习,更实地考察了上海的城市生态解决方案,以及丽水的防灾减灾实践。中国在自然解决方案领域有很多成功案例,我们借此向各国官员展示,项目非常成功。此外,IUCN 过去支持中国国家公园体系框架的制定,15 年前还与原国家林业局、北京市政府合作过密云水源地保护项目。
提问:贵州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雨林覆盖和气候条件,基于这些优势,未来可以在哪些领域开展进一步合作?
回答:我今天下午刚和省领导交流过,贵州在生态领域有很强的领导力。生态论坛不仅是实践生态文明和自然解决方案的 “实验室”,更已取得诸多可验证的成果。未来合作可以聚焦于将贵州的经验模式化,向世界展示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可持续发展动能。
提问:今年我们关注绿色转型,您对贵州发展可持续绿色经济有何建议?
回答:若要实现可持续绿色经济,需要延续中国及贵州已有的实践,并进一步深化 —— 避免单一政策目标,采取跨领域协同的整合式策略。以可再生能源为例:我们需要快速扩大风电、光伏等装机容量,也需要新建电网输送电力,但过去类似基础设施建设常以牺牲生物多样性为代价。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应追求 “自然正向”(Nature Positive),比如上周我在盐城看到的海上风电项目,通过科学规划减少对候鸟等生态的影响,这就是很好的范例。
提问:最后,作为论坛的老朋友,您对本届论坛有什么期待?
回答:我期待论坛能促成深度的国际交流,分享中国在绿色发展转型中的清晰洞见与实践案例,让世界看到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今年 10 月,IUCN 将在阿布扎比举办大型会议,我希望能把论坛的经验带到那里,与全球上万名环保人士分享。
感谢您的精彩回答。很高兴见到您,期待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