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马代表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从全球视野来看,当前世界各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都面临哪些共性的挑战?
马超德:非常高兴,我已经十多次来到贵州,第四次参加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这个论坛从创建之初到十二届举办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国内外都认可的成就。论坛以生态文明作为主题,开展广泛地研讨,我觉得对全球生态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刚才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全球的生态治理面临主要的挑战?根据相关机构和国内外报道各国专家共同认可,全球生态治理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二是气候变化;三是环境污染。
第一,生物多样性丧失。根据联合国2019年5月在巴黎发布的报告,全球有100多万物种面临灭绝,许多都是在近几十年发生的,这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如何解决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需要全球的智慧、全球的努力、全球的共识。
第二,气候变化问题。现在人类社会经历了最热的时间,2024年也成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它的最高温度比历史记录都高了0.07摄氏度。
第三,环境污染的问题。无论是点源污染还是面源污染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需要从科技、从治理、从行动、从企业参与、从公众参与方面来解决系统性的问题。
主持人:刚才您讲到您参加过很多次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您也发现了本次论坛有许多国际组织的参与,国际化略有提升。关于本次论坛对于推动国际间的合作来应对这些挑战,您觉得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马超德:论坛已经举办了十二届了,参与的广度、深度都在不断增加,无论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都在积极参与论坛,无论是国际机构包括联合国机构、NGO机构,还是企业都广泛参与了论坛,我觉得参与横向的面和纵向的面都非常值得全球其他论坛借鉴,非常突出的一点是去年组建了国际、国内两个咨询委员会,叫外方委员组和中方委员组,中方委员组由潘家华院士来领衔作为召集人,外方由Eric(原联合国副秘书长)来召集外方的专家。无论是中方、外方专家都是齐心协力利用自己所学、所知、所有的资源、所有的战略思考来贡献于论坛的维护、发展、创新和壮大,所以我觉得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凸显了委员会的作用。
非常荣幸成为外方委员昨天也召开了全体2025年全会,我们一致认为论坛要办出它的特色,办出它的成效。一是成为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的桥梁和纽带。二是成为多方合作的平台和渠道。三是要务实、创新地以贵州为示范,为贵州的生态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窗口。既然在贵阳建立长久的论坛,贵阳作为永久的举办地,我们如何利用生态文明的理念,确保贵州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我觉得这是论坛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每次全会上我都提出这样的问题,也得到了中外嘉宾的一致认可,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回应,他们讲话中也一致提出对我的观点。我觉得通过中外方委员的共同努力,在国家的领导下,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努力下,一定会办出国家级、国际论坛的特色,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也为贵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和桥梁。
主持人:谢谢您。您在联合国计划署长期从事可持续发展相关工作,您从主导或参加过有哪些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项目?
马超德:非常高兴我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工作了15年了,原来也在国家部委工作过十多年,也在国际环境NGO工作中,UNDP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加入中国的国际机构,我们建立驻华代表处已经46年了,今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年,我们即将跟中国政府签订未来5年的合作框架,现在我作为星球部的主任,同时也是助理驻华代表,我来负责整个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能源领域的工作。我们与国家的十多个部委、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海洋局、中国海关总署、农业农村部等合作,推动中国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治理的局势,通过全球环境基金和《蒙特利尔协定书》等垂直基金、企业、大学参与,共同推动中国的生态治理工作。
可以举几个例子,第一,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五增资期的时候跟国家林业局和环境局合作,推动中国的湿地保护地体系建设的工作,项目大约有2600万美元,在全国7个省来实施,系统地推动了中国湿地保护的进程。很高兴地看到《中国湿地保护法》2021年通过全球人大审阅,2022年6月1日正式实施。同时也支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的出台,近几年贡献了全球的智慧,贡献于中国与国家公园法的撰写和评审工作。希望通过全球171个国家的智慧、网络和经验贡献于中国的生态建设,湿地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因为湿地是地球之肾,有生态服务功能、支撑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产品服务功能。
近几年也在推动中国可持续农业工作,刚才我在报告中也介绍了海南的可持续农业项目,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当地的农牧民保护好老品种和土产品,它(老品种和土产品)才是端牢自己饭碗的根基。没有遗传资源,我们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障。确实,我觉得这个项目是对中国这样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来,我们跟国家生态环境部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合作,推动了国家公园改革、体制机制建设的项目也是刚刚通过中期评估,获得了满意的成效。包括主流化层面、立法、规划、标准等等。在全国6个省开展示范,通过这个过程引进了国内外先进经验和技术,实现了知识分享,公众意识也得到了广泛提升。非常高兴地看到,中国已经宣布建立了5个国家公园,未来还会有一系列新的国家公园将要建设,希望以国家公园建设为主体,保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这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主持人:您刚才所提到的项目中您认为有哪些项目可以在贵州进行推广?
马超德:刚才提了这么多的项目,UNDP在贵州的项目非常多。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项目,在全球环境基金第五增资期的时候有2200万美元生态补偿项目,在赤水河示范。我国的生态补偿通常是垂直补偿,从中央到地方落实资金、拨付资金,实现生态补偿。国际上通行的,对中国有借鉴意义的方法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横向的生态补偿。通过在赤水河示范,与茅台等酒业集团合作,通过发挥他们CSR和ESG的功能,建立了与赤水河上游当地社区的横向协议关系,拿出他们一部分企业的利润,贡献于上游农牧民生计的发展,他们有积极性保护好当地的山水林田湖草,有更多的水资源、更全天候的为下游提供水资源的保障。如果没有良好的水资源、足够的水资源,企业就无从谈起,茅台酒就成了无源之水。保护好绿水青山实际上就是我们的金山银山,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都依赖于绿水青山。
主持人:谢谢您,贵州近年来大数据产业发展得颇有成效,您认为贵州要如何将我们的大数据优势和“两山”实践相结合、相融合,才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马超德:大数据、网络化和人工智能是当今科技进步的标杆,也是前沿科技方向。我在跟中外委员讨论的时候,包括杨省长主持的全会上我提到贵州一定要发挥贵州的优势,贵州有非常好的优势。
第一,多彩贵州、爽爽贵阳,它的绿水青山,它的PM2.5,它优良的空气质量,优良的山水,这些是难得的财富。
第二,贵州的大数据,作为数据中心有它的硬件和软件,能够贡献于生态治理工作。无论是从空间规划的角度、从信息平台搭建的角度、从知识分享的角度、从具体监测评估的角度,包括将来中长期规划,利用网络化、大数据来做规划,确保一张蓝图画到底、干到底,大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优势。
第三,贵州也是我国绿色金融示范区,很高兴贵州省金融办也向UNDP递交了希望在贵州推进生物多样性金融的意向书,我们也正在探索融资,以此支持贵州的生物多样性金融工作,这是绿色金融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觉得在贵州如何发挥好至少这三个方面的优势,对于贵州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主持人:谢谢,非常感谢马代表,我的采访就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请现场媒体自由提问。
贵州广播电视台:有一个问题,您刚才也提到了“两山”理念,今年是提出“两山”理念的20周年,您觉得“两山”理念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最深远的影响有什么?另外结合贵州来讲,您刚才讲到了贵州优势,我们应当如何去实现?我们是否有一些实现的优秀案例?是否可以分享一下,是否会对国内国际上也带来一些创新的案例?
马超德:你这四五个问题汇成一个问题了,一个一个来,这四五个问题,我记问题同时又在想答案,这确实对任何人来讲都是非常难的,你一个一个讲。
贵州广播电视台:第一个问,今年是“两山”理念20周年,“两山”理论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什么样的深远的影响,刚才说了优势和我们做出的一些实践,您觉得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马超德:“两山”理论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的理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源泉和根基,为什么要建立生态文明?如何实践生态文明?
第一,实现“两山”理论是根基,是精神支柱和核心。今年是“两山”论20周年,同时也是生态文明思想10周年,这足可以看出两者的关系。
第二,从联合国2030年17个发展目标来看,可以把它做成一个蛋糕,实际上绿水青山包括山水林田湖草都是蛋糕的基座,就像建大楼一样没有基座万丈高楼就无从谈起,这是根基,是我们的绿水青山。有了蛋糕的基座,我们才可能考虑社会的良治,如果社会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支撑,社会是无从谈起,生态兴则文明兴。可见生态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三,经济发展,如果没有良好的绿水青山就没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就更谈不上经济和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都离不开绿水青山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才能够有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第四,全球的合作和治理。足以看出“两山”论和生态文明建设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辩证与统一的关系。
贵州广播电视台:第二,刚才您的回答中讲到了贵州实践上做得怎么样,应该怎么去做,您讲到了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优势,贵州是否已经做了一些创新性的或者是成功的案例,可以给我们分享一下。是否会对国内甚至是国际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有一些创新性的代表?
马超德:刚才我讲的赤水河生态补偿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既结合了西方社会的横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补偿机制,也结合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利用稳定的政治治理,贡献于协议的达成和协议形成后的可持续发展。贵州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刚才听贵州大学校长讲的确保做干净的厂、做绿色的厂、做无污染的厂,其实也是很好的案例。只有通过先进的技术、通过现代化的治理更好地贡献于绿水青山,更好地转化为金山银山,这既是贵州的案例,也是中国故事,更是世界可以借鉴的一些很好的经验。
贵州广播电视台:您刚刚也跟我们分享了很多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案例,我们也知道今年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第10周年,中国近年来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比如太阳能、新能源车、大数据。您如何评价中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上做出的贡献,我们如何将中国智慧更好地输出向全球各地?
马超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17个目标中有许多目标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是大部分目标停滞不前并出现了倒退。对于我们还有5年时间实现来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如何集中全人类的智慧,团结协作实现这17个发展目标确实是非常有挑战的。我也看了中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报告、SDGs的报告,中国确实是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大部分目标都逐渐地向目标达成做最后一公里的努力,但与预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不及预期。如何更好地统筹经济社会?通过国际合作来实现中国2030年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确实需要集中精力,有战略、有定力,有具体的行动措施,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还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行动才能够实现。
贵州广播电视台:中国有哪些成功案例可以供海外一些国家来借鉴?
马超德:生态保护的案例刚才已经讲了,完全可以值得全世界来借鉴,我们节污降碳的行动、技术革新和具体的方案和规划,包括我们承诺30、60的“双碳”目标都是我们做出的庄严承诺,这都是可以值得全世界借鉴的。尤其是扶贫方面,对于全世界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我们用9%的耕地养活了全球22亿的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生存权才是最基本的权利。
主持人:谢谢,非常感谢马代表,我们的采访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