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由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SEE基金会)、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办,贵州省投资促进局、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承办的“多方协作推动ESG创新实践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来自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ESG各领域高质量发展路径。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驻华代表涂瑞和在致辞中表示,过去十年,全球ESG实践经历了从“企业自证”到“多方协同”的深刻演变。2025年全球ESG投资规模预计突破65万亿美元,其中超70%的项目由跨领域主体联合推动,由政府制定规则、企业输出技术、社会组织链接资源、公众监督参与,这种“生态化协作”正成为ESG落地的核心模式。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驻华代表涂瑞和致辞
ESG作为连接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桥梁,已从企业“附加责任”升级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不仅是衡量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标尺”,更是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引擎”。
ESG的本质是“发展价值的重构”,政府的政策引导为ESG提供制度保障,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实践是ESG落地的核心载体,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能有效整合资源、传递需求,公众的参与则是ESG从“理念”到“行动”的最终推动力。四者的协同,既是破解ESG实践中“标准不统一”“执行有偏差”“参与度不足”等问题的关键,更是推动ESG从“局部探索”到“全局覆盖”的必然路径。
中国在ESG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推动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善的ESG政策体系和生态系统,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绿色低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