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系统阐释了美丽城市建设与城市韧性发展的融合机制。
他指出,城市作为人口、经济活动和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面临严峻挑战:全国1/3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PM2.5浓度达发达国家3-4倍;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攻坚;城市污水收集率不足75%;绿色建筑占比低于1/5。在城镇化率将超70%、10亿人口聚居城市的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李宏伟援引《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五大导向——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强调这是提升韧性的政策基石。他以北京实践为例:2023年“7.20”暴雨引发门头沟、房山地质灾害及永定河流域洪水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动“花园城市”建设,通过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蓝绿交织、工农融合”,既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又使市民获得“推窗见绿、道路宜人”的环境,同步增强生态适应性与灾害抵御力。
针对韧性城市建设,李宏伟提出三大整合路径:
第一,生态空间优化:延续花园城市思路,扩容绿地与生态廊道;
第二,产业绿色转型:推动高碳产业向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转变;
第三,多元协同治理: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共治格局,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公众参与,形成“规划-建设-治理”全链条体系。
他特别指出,当前需重点升级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及低碳交通网络,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打通自然资源规划、确权与多部门协同壁垒,最终构建“令人心里踏实”的韧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