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蔡昉围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几点思考”作主旨演讲。他结合政策导向、数据支撑与实践路径,深入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
蔡昉作主旨演讲。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蔡昉指出,需要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双重破题。从全球视角看,1992至2014年期间,140个国家的统计显示:产出资本增长1倍、人力资本增长10%、自然资本则减少40%。而中国正以最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加速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探索生态优势转化路径,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中国方案”。
在经济学层面,蔡昉以“公地”(地方性资源环境生态)与“地平线”(全球气候变化)的隐喻,揭示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解决好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才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只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才能构建激励相容环境,避免“搭便车”现象,实现“发展中保护”的可持续路径。
从实践维度看,中国经济已超越供给侧制约和产出资本不足阶段,发展制约转到需求侧,更优质的生态环境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内容、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的新追求。数据显示,2013至2023年间,国内旅游花费持续增长,反映出生态环境优化与消费升级的紧密关联。
“同时,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既是验收标准,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结合点。”
展望未来,生态优势转化仍有巨大潜力待挖掘。蔡昉指出,自然资源中如化石能源、稀土、湿地已被开发,而有些尚有巨大的未知潜力,例如,生物多样性作为“不可数计的数据库”,可以破解食品、药物、材料等人类生存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