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媒体纵览 | 创新交流合作机制 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智”基石(新华社)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强调以绿色丝绸之路引领,展现出合作共赢的广阔前景。12日,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绿色低碳专家网络(GLEN)对话会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下简称“绿色联盟”)合作伙伴交流会上,近百名中外绿色低碳发展领域专家嘉宾齐聚,共享经验、深化共识、凝聚合力,为推动绿色低碳合作、实现绿色发展建言献策,为“一带一路”绿色低碳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创新机制 专家共议绿色发展合作路径2023年10月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提出建设绿色低碳专家网络,本月初召开的第四次“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了相关工作的重要性。绿色低碳专家网络既是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的创新机制,也是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促进绿色发展”的举措之一。图为会议现场“展望未来,我们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前景充满期待。”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一要凝聚发展共识,依托绿色联盟,搭建更加广泛的绿色合作平台,深化交流互动。二要创新合作路径,围绕发展中国家绿色低碳转型现实需求,发挥“一带一路”绿色低碳专家网络、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作用,合作共商绿色解决方案。三要推动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更多绿色低碳项目在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鼓励企业、智库、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构建多元化的合作格局。在生态环境部的支持下,绿色联盟承担GLEN秘书处职责。参与对话的专家来自国内外气候、能源、环境、金融、国际合作等研究领域。专家一致认为,通过GLEN这一平台,可以跨领域分享研究成果,建立合作机制,为共建国家和地区完善绿色低碳发展顶层设计和标准体系提供支持,为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开展“一带一路”绿色国际合作项目提供决策咨询、理论研究、项目评估、能力建设等支撑。肯尼亚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芮婉洁认为,GLEN提出的六项主要工作,对于进一步实现共建国家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至关重要。对于非洲国家而言,在考虑中非合作和未来规划时,应重点关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与非洲制造、环境、商品等领域相关项目的实施,促进非洲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丰硕 各方持续推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绿色联盟理事长郭敬表示,2024年,绿色联盟在政策研究、国际传播、会议组织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24年,绿色联盟与中外合作伙伴围绕绿色能源、绿色金融、气候融资等绿色“一带一路”重点领域开展系列联合研究,完成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展望》《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中国行动》《中国和“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能源低碳转型合作》等政策研究报告在会上正式发布。这些报告是“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国际化智库平台建设的丰硕成果,系统地展示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进展和成效,分享中国绿色发展实践经验,对于识别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机遇与挑战,推动“一带一路”生态环境及气候领域国际合作也是有益的参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介绍说,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4家机构共同完成了《中国和“一带一路”重点国家的能源低碳转型合作》报告。这份政策研究报告梳理了印尼、菲律宾绿色低碳能源转型的需求、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务实建议。报告指出,印尼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种类和资源量在东盟国家中最为丰富,印尼制定了未来5年的新战略,提出的目标是实现至少8%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增长,同时其能源转型也面临多重挑战。报告建议,进一步深化中国与印尼的绿色低碳合作,一要开展投资标准和高级别对话机制,二要依托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加强示范项目合作,三要加强电网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完善岛屿用能解决方案。伙伴“握手” 扩大“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朋友圈时值岁末,“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老朋友”齐聚一堂,通过探讨“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发展方向、清洁能源转型机制、碳信用的交易机制、绿色低碳转型和经济发展关系等话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更多国家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赋能。会上,绿色联盟与多个合作伙伴签署合作备忘录,未来将与各方在能源转型、绿色低碳交通、“一带一路”碳足迹等领域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交流会现场,洪都拉斯能源部、中国电建、绿色联盟三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未来将在电力规划评估、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清洁电力技术共享、能力建设等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洪都拉斯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印尼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执行主任法比·图米瓦表示,在低碳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国加强合作,而非各自为政,只有这样才能去应对挑战。通过签署合作备忘录,绿色联盟与印尼基本服务改革研究所将在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GIFP)框架下,共同深化中国—印尼、中国—东盟绿色低碳合作,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和绿色交通发展。绿色联盟还将与香港品质保证局合作,聚焦产品碳足迹规则交流互认、能力建设等领域;与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一起,围绕碳足迹平台建设、碳足迹规则制定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推动“一带一路”碳管理体系创新与发展。
详情
2024-12-19
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答记者问
2024年12月1日,生态环境部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新修订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GB 21522—2024)(以下简称《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是基于2008年首次发布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 21522—2008)进行的首次修订。新标准强调,在满足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通过更加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和监测要求,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排放标准》的修订背景。答:一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迫切需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任务,甲烷是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具有增温潜势高、寿命短的特点。积极稳妥有序控制甲烷排放,兼具减缓全球温升的气候效益、能源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效益、协同控制污染物的环境效益和减少生产事故的安全效益。加强甲烷排放控制,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我国及时修订并发布《排放标准》,有力展示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负责任态度。二是落实《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的具体举措。2023年11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是我国首份甲烷控排顶层设计文件。《方案》提出一系列目标和任务,在建立完善技术标准上要求“适时进一步完善煤矿瓦斯、油气甲烷泄漏的甲烷排放标准”。本次《排放标准》的修订既是落实《方案》的具体行动和举措,又符合我国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大方向。三是修订《排放标准》的条件已较为成熟。在《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暂行)》(GB 21522—2008)最初制定时,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煤矿瓦斯事故、促进煤层气(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并且当时的低浓度瓦斯(甲烷体积分数小于30%的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技术不成熟,所以仅对煤层气和浓度大于30%的抽采瓦斯提出了强制性要求,未对低浓度瓦斯提出排放控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煤炭行业开采技术迭代升级,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不断突破,甲烷浓度高于8%的低浓度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已经成熟。从当前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提高瓦斯排放控制要求既能满足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需求,也可以充分发挥我国瓦斯利用技术的作用。 问:《排放标准》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答:本次修订完善了抽采要求、排放控制要求、监测要求和实施与监督等方面内容。一是提高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排放控制要求。本次修订中下调了煤矿瓦斯的排放限值,并引入抽采纯量作为判定指标。修订要求甲烷体积浓度高于8%且抽采纯量高于10立方米每分钟的煤矿瓦斯禁止排放。这是本次修订的关键。一方面通过降低排放限值和引入新的判定指标,加强对甲烷排放的管控力度,有效减少煤炭开采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另一方面,修订也充分考虑了当前煤炭行业在瓦斯抽采和利用技术方面的发展现状,确保煤矿企业能够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来满足各项要求,在促进瓦斯的高效利用的同时也保障企业的经济性和操作的安全性。二是以保证安全生产为首要前提。修订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将安全生产列为标准执行的前提,确保所有活动首先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修订中引用相关强制性安全标准,简化井工煤矿瓦斯抽采要求,并新增低浓度瓦斯管理规定(按GB 40881标准执行)。更明确要求《排放标准》执行过程中,各单位应首先满足安全生产相关的要求。同时,《排放标准》也增加了豁免情形,在发生安全事故、涉及安全生产等紧急情况下,企业可以按相关规定先排放,优先遵循安全生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再按照《排放标准》要求报告。三是完善了排放控制、监测、瓦斯利用、实施和监督等方面要求。本次修订明确了甲烷浓度和抽采纯量为24小时均值和计算公式,调整了不同浓度煤矿瓦斯的利用和销毁要求,增加了执行标准的监控位置,要求在煤层气集输站场放空管、增压站放空管、压缩站放空管、井工煤矿瓦斯抽采泵站放空管、瓦斯利用储存和销毁设施的排放管道和应急排放管道,以及回风井筒等设施的甲烷排放管道设置传感器,监测甲烷浓度、流量、压力、温湿度或标准状态流量等相关排放参数。也新增了对于各排放口监测应参考的标准和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技术指标要求。增加了实施和监督中的紧急情况豁免要求。 问:《排放标准》从什么时候开始执行?答:自2025年4月1日起,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新建井工煤矿及煤层气地面开发系统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执行本《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排放控制要求。自2027年4月1日起,在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基础上,现有井工煤矿及煤层气地面开发系统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执行本《排放标准》所规定的排放控制要求。 问:实施《排放标准》的预期效果如何?答:本次修订下调煤矿瓦斯排放限值可以有效减少甲烷的排放,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据测算,标准实施后每年可减少甲烷排放约五千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详情
2024-12-12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玛里雅姆
12月10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巴基斯坦旁遮普省首席部长玛里雅姆。双方围绕环境治理政策措施、环境与气候双边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黄润秋介绍了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效,表示中方愿同巴方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等环境治理经验分享,并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环境治理政策、技术等领域交流合作,为两国环境质量改善及全球环境治理作出积极贡献。玛里雅姆高度评价中国在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感谢中方提供的技术支持,期待与中方在大气污染防治、新能源产业和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携手应对环境与气候挑战。
详情
2024-12-12
绿色丝路与国际合作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办
12月9日,在2024年明珠湾国际气候投融资大会期间,绿色丝路与国际合作暨“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国际研讨会在广州举办。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始终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秉持绿色、开放、廉洁理念,聚焦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合作。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经历飞速发展,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为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新模式与新机遇。“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通过建立“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信息数据库,构建“一带一路”大数据服务伙伴关系,有力推动了绿色“一带一路”数字化建设。来自乌兹别克斯坦、老挝、马拉维、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及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国际组织等代表出席会议。
详情
2024-12-10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瑙鲁教育、气候变化、土地管理部长阿皮
12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瑙鲁教育、气候变化、土地管理部长阿皮。双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合作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详情
2024-12-10
报告发布|聚焦甲烷:无形亦可见
甲烷警报和响应系统在过去两年内向各国政府和企业发送了1200份通知,但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的最新数据,只有1%的通知得到了响应。尽管《全球甲烷减排承诺》承诺到2030年减少30%的排放,但《聚焦甲烷:无形亦可见》强调,甲烷警报和响应系统(MARS)(隶属于环境署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IMEO))发出的甲烷排放流警报为立即采取气候行动提供了机会,但这一机会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中,大气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驱动因素,其短期效应高出二氧化碳80多倍。为了以具备成本效益的方式将全球变暖限制在1.5°C,全球甲烷排放量必须在2030年以内减少40-45%。然而最新科学研究表明,过去5年中,大气甲烷浓度上升速度达到历史新高。环境署执行主任英格·安德森表示:“想要控制全球变暖,甲烷排放就必须下降,而且是尽快下降。我们现在拥有一套经过验证的系统,可以识别重大泄漏,迅速堵漏——通常只需进行简单维修即可。在某些情况下,我们甚至只需要拧紧螺栓。“答案就在眼前,各国政府和石油天然气公司不能再对这一问题纸上谈兵了。相反,应该认识到由此带来的重大机遇,并开始响应警告,堵住向大气中喷吐导致气候变暖的甲烷的泄漏点。工具已经准备就绪,目标也已设定——现在是时候采取行动了。”MARS 系统行之有效尽管现在必须迅速增加甲烷响应措施,但已有国家和企业采取应对措施的例子,这证明了MARS等数据驱动型解决方案的价值。2024年,IMEO核实,为减少重大泄漏导致的排放,阿塞拜疆和美国已经采取了行动。在阿尔及利亚和尼日利亚,MARS通过发出通知和积极参与,促使政府和石油天然气公司开展直接行动,解决大规模甲烷泄漏问题。在甲烷泄漏已经持续多年的阿尔及利亚,这些行动每年减少的排放量相当于50万辆汽车停驶。在尼日利亚,持续了六个月的泄漏事故排放的甲烷相当于40万辆汽车行驶一年的排放量,而仅仅通过更换问题设备,两周内就解决了问题。除了解决从太空观测到的重大排放问题外,工业界也有管理甲烷足迹的系统。环境署的油气甲烷伙伴关系2.0(OGMP 2.0)是一项针对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倡议,旨在测量和减少甲烷排放。OGMP 2.0在过去一年增加了20个成员,成员总数达140个,覆盖全球产量的40%以上。2024年是OGMP 2.0首次向达到排放量报告最高数据质量水平的公司颁发“黄金标准报告”奖项。到目前为止,已有55家公司实现了“黄金标准”报告。有必要让整个行业的所有公司都采用OGMP 2.0“黄金标准”进行排放报告,以便根据测量数据制定减排目标,并跟踪减排承诺的履行情况,例如在COP28上宣布的《石油和天然气脱碳宪章》。新举措IMEO还推出了Eye on Methane(聚焦甲烷)数据平台,以激发进一步行动。平台提供公开、可靠、便于操作的全球甲烷排放数据,以推动政府和公司开展有效的甲烷减排行动,同时为民间社会和媒体提供透明、可靠的数据。IMEO也正在通过一项新的“钢铁甲烷计划”加强针对其他来源甲烷排放的工作。钢铁生产中使用的冶金煤排放的甲烷平均占近期钢铁气候足迹的30%。这些排放量只需花费约钢铁价格1%的成本即可减缓。随着钢铁行业向绿色替代物转型,这一新计划为减少钢铁行业对气候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框架。MARS正在扩大范围,以涵盖冶金煤生产,明确进一步的减排机会。复制以下链接获取报告https://www.unep.org/zh-hans/resources/2024nianjujiaojiawanbaogao?continueFlag=b51489843769323537e118472a678a0f
详情
2024-12-05
孙金龙: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11月29日,2024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主题,通过开展研讨交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出席研讨会主论坛并讲话。12月5日,光明日报摘登孙金龙书记讲话。以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全党全体人民的奋斗创造,也离不开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撑和保障。党中央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现系统性重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持续深化,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亮丽篇章。总结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践,有很多重要经验启示。突出改革导向,坚决破除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以及体制机制障碍,对准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真抓实改,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增强改革动力,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环境福祉,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生态利民,让美丽中国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找准改革重点,构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好改革方法,以系统观念谋划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其他各领域改革同向发力、协同高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系统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谋划。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推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为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建设新格局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详情
2024-12-05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阿联酋“扎耶德二世一等勋章”颁授仪式并与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会谈
11月30日,阿联酋驻华使馆举行“扎耶德二世一等勋章”颁授仪式,阿联酋驻华大使哈马迪代表总统穆罕默德为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颁授勋章,以表彰他们为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COP28)取得成功所做的突出贡献。在颁授仪式开始前,黄润秋与哈马迪举行了会谈。黄润秋介绍了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中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采取的政策、行动和取得的成效,赞赏阿方作为COP28主席国所发挥的领导力,积极评价中阿双方在环境与气候领域合作取得的丰硕成果。黄润秋表示,中方愿与阿方持续开展环境与气候领域政策交流、技术研讨和环保低碳项目合作,为推动中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和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力量。哈马迪高度赞赏中国在环境治理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等领域取得的成就,感谢中方为推动COP28成功举办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期待与中方加强经验交流,深化绿色低碳领域务实合作,共同促进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颁授仪式结束后,黄润秋一行还参观了阿联酋驻华使馆举办的中阿建交40周年展览。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仪式。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相关司局负责同志参加仪式。
详情
2024-12-03
中国代表团出席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
2024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凌晨,塑料污染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五次会议(INC-5)在韩国釜山召开。来自178个成员国的1400余名谈判代表,以及来自政府间组织、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的2300余名代表参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率领由生态环境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等部门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INC-5是按照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决议授权,达成关于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的最后一次会议。然而,经过两年时间的5轮正式磋商,各方仍在部分关键议题上存在显著分歧,最终未能在釜山会议上成功达成一致。会议决定INC-5休会,将于2025年择期举行续会,继续就文书进行谈判。中方出席闭幕会并发言,指出中方怀着与各方共同推动达成文书的期待而来,努力就分歧提出解决方案,得到多方呼应。强调各国发展阶段、国情和能力不同,文书应尊重国家差异,体现公平与包容,全面考虑普遍接受性和实施效果。呼吁发达国家应为发展中国家履约提供资金、技术与能力建设支持,确保文书在全球层面有效实施。强调塑料污染全球挑战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呼吁各方为达成兼具雄心和务实的塑料污染国际文书继续共同努力。会议期间,中方与INC主席路易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德森、韩国外长赵兑烈、法国生态转型部长奥尔佳、匈牙利环境部长阿尼科、俄罗斯产业和贸易部副部长米哈伊尔等举行了双边会谈。
详情
2024-12-03
Views|魏辅文:科技支撑《昆蒙框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国合会2024年年会主题论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昆蒙框架魏辅文中科院院士江西农业大学校长科技支撑《昆蒙框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昆蒙框架》通过以后,国际社会对《昆蒙框架》特别是“30×30”目标,给予更多厚望,并积极探索保护模式。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想从科技如何更好地支撑《昆蒙框架》履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谈四点意见和建议:一是推动生物多样性监测卫星的研发,实现中国乃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昆蒙框架》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监测来掌握生物多样性的本底和动态变化规律,随着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环境DNA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生物多样性监测正在步入智能化时代,在监测精度提高的同时,大幅减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但由于载荷技术可分辨率限制,还缺少专门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卫星。未来希望结合新技术发展,通过技术攻关,发射生物多样性监测卫星,实现生物多样性的连续动态监测。二是统筹考虑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实现保护地综合规划。原来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地的规划基本只考虑物种多样性,《昆蒙框架》突出了野生物种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因此在“30×30”目标落地实施时,要综合考虑物种多样性、系统发育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实现基于多维度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地的规划。我们此前有一项研究,从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三个维度,揭示全球海洋动物多样性的分布格局,发现建立22%的海洋优先保护地就可以实现95%以上的海洋动物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乃至系统多样性的有效保护。海洋30%的保护目标倍受关注,要实现这个目标任重道远。由于海洋开放性、立体性、流动性强,再加上海洋权益的复杂性、重要性及敏感性,决定了海洋保护地的划定更需要基于生物学、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化学和国际法等交叉学科的综合考虑。三是启动“濒危物种诺亚方舟国际大科学计划”,为濒危物种的保护,特别是灭绝物种的复活提供契机。《昆蒙框架》致力于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物种灭绝的趋势,随着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物种高质量完整基因组的保存得以实现,未来,借助合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的发展,有望实现灭绝物种比如白鳍豚的复活。因此建议成立国际科学联盟,启动“濒危物种诺亚方舟国际大科学计划”,通过解析和保存濒危物种的高质量完整基因组,建立物种拯救和重现的技术体系,为濒危物种拯救和灭绝物种复活提供技术支撑。四是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30×30”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依赖于“基于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即OECMs,OECMs的划定可以参照一定标准,但要有足够的灵活度,各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不同标准。中国境内多项措施都是潜在的OECM,如生态红线、重要栖息地、生态保护小区、神山圣湖、风水林等,具有很重要的推广价值。这些潜在的OECMs在大幅度提升保护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将已有的自然保护地连接起来,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但如何来调动资金和资源,实现基于OECMs的保护仍是难题。江西婺源保护小区可作为典型案例。1992年起,江西省婺源县率先探索中国自然保护小区的生态模式,对斑块状分布的天然林实施保护,目前已经建立了193个自然保护小区,保护了中国特有、仅分布在江西的极度濒危的蓝冠噪鹛,其种群数量从2012年约200只发展到了现在约600只,实现了社区发展和物种保护的双赢。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婺源石门村考察时指示,一定要保护好这种神秘的小鸟。我任职的江西农业大学有幸参与蓝冠噪鹛保护工作,作为校长,我正在推动将学校8000亩林场作为OECM来保护,将学校2000多亩森林公园纳入正在申报的庐山国家植物园江西农业大学分园进行保护。借此机会,欢迎各位专家到江西农大指导工作。本文根据上述嘉宾在国合会2024年会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详情
2024-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