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气候与地球系统科学协同研究联盟(南非)主任内维尔·斯维德:气候治理需要“知行合一”
7月4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气候与环境治理青年论坛”在贵阳举办。作为气候治理的国际对话平台,论坛邀请了中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青年代表及各界人士参与,围绕气候与环境治理的进程与碳中和实现路径、全球气候治理现状与挑战、推动全球气候与环境治理的协同行动等前瞻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气候与地球系统科学协同研究联盟(南非)主任内维尔·斯维德进行了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现状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今天,在孔学堂传统文化活动氛围中,我体会到了‘知行合一’的哲学智慧,我认为这与今天要探讨的话题高度契合。”论坛上,气候与地球系统科学协同研究联盟(南非)主任内维尔·斯维德进行了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现状与挑战的主旨演讲,在其展示的照片中,印度古吉拉特邦和南非开普敦两地虽相隔万里,却在近期同步遭受了特大洪灾。 斯维德表示,气候变化已从抽象概念演变为具象化的生存危机。“过去十年,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上升。我们的生态系统就像被不断拉伸的橡皮筋,当临界点被突破时,将引发不可逆的连锁反应。”他以开普敦2018年“零水日”危机为例,揭示气候治理的紧迫性,“当时我们距离城市断水仅剩13天,这种切肤之痛说明气候危机没有旁观席。” 论坛现场斯维德表示,当前环境治理存在科学数据与决策层脱节、行动成本高昂等痛点,而中国政府在气候治理上为世界树立了典范。“在推进治理进程中,我们亟需加强全球气候构建知识转化机制、强化地方治理能力、建立气候保险体系、完善政治风险评估等。不作为的代价将远高于行动成本。”斯维德说。
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双碳目标就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
7月4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国际气候与环境治理青年论坛”上,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在作主题为《中国气候与环境治理的进程与碳中和实现路径》的主旨演讲时说,全面绿色转型、提升国家竞争力是各国碳中和战略根本需求,应对气候变化和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的广泛共识。论坛现场  对于我国为什么要走“双碳”道路?李政分析,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不约而同采取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策略,这实际上是一场绿色工业革命和绿色发展竞赛,其意义堪比历次工业革命。     “这本质上是一场在应对气候变化、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谋福祉的共同目标下,占据经济制高点的竞赛。”李政说。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李政作主旨演讲  李政认为,为构建本质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同步实现“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需要处理好发展安全和绿色转型之间的平衡,必须确立和强化“能源安全是发展新能源的目的、同时也是不可逾越底线”的意识;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原则,建立起“既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又促进可再生能源快速增长和大规模应用”本质安全的新型能源体系;要坚定不移推动能源系统转型和技术创新,利用我国的技术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并逐渐下降的目标。  “碳达峰碳中和并非就低碳谈低碳、就气候谈气候,而是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和行动,目的是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让国家更加强大,为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未来还存在很多挑战,青年作为最有活力的力量,是未来气候变化结果的承受者,同时也是积极改变状态、勇于应对的实践者,要团结协作共同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李政说。
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内·西拉:坚定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主权的杠杆
7月5日,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内·西拉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他表示,今年论坛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凸显了人类对地球未来的责任,可持续发展是共同义务。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第二副主席塞尼·法西内·西拉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发表讲话。    作为积极参与绿色治理与环境保护的国家之一,几内亚近年来坚定推进生态转型,核心举措包括:正式禁止一次性塑料制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管理;制定新能源战略,重点开发水力和太阳能潜力;提高矿业领域环境治理标准。以上举措体现了几内亚致力于建设更加节约、韧性强且面向未来的经济的决心。    塞尼·法西内·西拉指出,全国过渡委员会已启动示范性项目推动公共机构可持续管理。包括采用减碳技术的环保型国家机构印刷项目(按需印刷、可回收油墨、数字化管理),配备充电桩、太阳能设施及透水地面的议会智能生态停车场。这些项目切实展示了几内亚全国过渡委员会(CNT)在结合技术创新、生态责任与高效公共服务方面的意愿。同时也符合几内亚新宪法定义的宪法目标。    他特别强调,新宪法已将环境保护确立为国家基本原则,具体包括:    赋予公民享有健康生态环境的权利,禁止污染行为;    要求国家负责任管理自然资源;    规定城市化须纳入绿色空间;    实施环保预算责任制;    加强环境管理透明度和问责制。    塞尼·法西内·西拉呼吁绿色企业、技术机构、多边组织和友好国家政府合作,支持几内亚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态治理示范议会。他特别感谢中国援建几内亚现代化国民议会大楼,称该项目象征两国团结友谊,体现双方在公共治理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共同愿望。    几内亚代表团此次贵阳之行并非仅为见证,而是为了参与、合作、提出建议。“我们相信,非洲并非气候的受害者,而是提供解决方案的一股力量,是蕴含着共享生态未来机遇的大陆。通过我们的改革、结构性项目和宪政愿景,我们坚定将生态文明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主权的杠杆以及留给子孙后代的遗产。”塞尼·法西内·西拉说。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通过系统性转型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强调当前全球面临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与贫困交织的严峻挑战,呼吁国际社会通过系统性转型加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白雅婷援引《2024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指出,17项目标中近半数进展缓慢或有限,超过三分之一的目标停滞甚至倒退。《全球气候状况报告》显示,气温上升、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高和海平面攀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影响可能不可逆转。她特别提到,热带地区超三分之二人口的生计直接依赖自然与生物多样性,而全球仍有11亿人深陷多维贫困,“不平等、冲突与健康危机相互交织、彼此加剧,使得这一困境持续恶化。”    白雅婷强调,需推动系统性、包容性且快速推进的转型。资金问题是关键,全球生物多样性资金缺口达7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缺口约为1.3万亿美元,需整合金融策略动员公共与私营资本。目前,气候与生物多样性融资已取得进展,全球设立了新的“损失与损害基金”等,国家层面也有多个试点地区撬动大量资金。但生物多样性领域仍需更多资金支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协助多国制定生物多样性融资计划和战略,中国也在上海、山东等地启动试点项目,计划拓展至贵州。    在综合治理和地方实践方面,全球保护区面积增幅不足0.5%,要实现“3030目标”还需新增大量保护区。中国“十四五”规划期间使保护区面积达国土面积的18%,贵州是治理模式的典范,森林覆盖率超63%,绿色经济对GDP贡献率近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与生态环境部在赤水河流域开展生态补偿项目试点,与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贵州荔波实施天然林恢复工程。    此外,还需推动创新与数字化公正转型。贵州作为中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在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优化生态保护等方面潜力巨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正着力开发数字化与基于自然的综合解决方案。    白雅婷最后表示,真正的转型源于国家战略与地方创新的结合,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承诺值得赞赏且不可或缺。她呼吁各方携手加速绿色转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世界。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王金南: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的全球共识
“要加快建立绿色设计制度,全面推动生态产业发展。”7月5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发出呼吁。    在他看来,建立绿色设计制度是大势所趋。当前,欧盟正在引领世界绿色设计,中国则是在绿色设计制度建设中后来居上,进入绿色设计治理国际前列,引领世界绿色发展。    “中国有关绿色设计的理念最早体现在2002年、2005年、2008年分别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本世纪初开始引入环境标志产品设计和认证,推动了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的广泛使用。”王金南指出,从理念首次提出到实践层层推进,一系列的举措,证明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工业产品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全球贸易和绿色公共产品提供方面雄踞榜首,因此绿色设计在中国的应用潜力巨大。    他说,目前中国政府部门正在制定工业绿色设计和产品绿色设计规则,开展零碳工业园区、零碳企业建设,相信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绿色设计和绿色发展进程。    谈及如何在全球推动更加广义的绿色设计理念和实践,发展全球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王金南强调,首要任务是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的全球共识。    “绿色设计是指以实现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以政府决策和管理、部门与产业、产品与材料、基础设施以及终端处置回收等为设计对象,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生态解决方法、生态与碳足迹等方法工具,实现决策管理-生产工艺-产品-最终处置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健康风险最小化的各种创新活动及其制度安排。”王金南介绍。    因此,他认为绿色设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产品设计层面。推动全球绿色设计,要从教育开始、法律标准着手,推动世界绿色设计和绿色发展。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期待与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也期待与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加快建立绿色设计制度,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王金南说。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群”价值通过视频作主旨发言。他指出,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以其独特的完整性与早期性,成为重塑人类对地球生命演化关键阶段认知的关键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球性科研价值。迈克尔·本顿通过视频作主旨发言迈克尔·本顿介绍,约2.5至2亿年前的三叠纪,是地球生命从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中复苏的“转折枢纽”。这场地球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后,古生代动物群彻底消亡,生命系统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开启重建。令人瞩目的是,鱼类、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在此期间实现爆发式演化,推动生命世界迈向新形态——三叠纪因此被视作现代生态系统的起点。“要理解当今生命形态的来龙去脉,必须回到三叠纪。”迈克尔·本顿解释,这一时期不仅是关键现生类群的起源地,更见证了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珊瑚等新生物类群的集中涌现,持续5000万年的“三叠纪革命”,奠定了海洋与陆地现代生态系统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三叠纪的认知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贵州盘县、兴义、关岭等化石遗址的研究。迈克尔·本顿特别指出,相较于德国等欧洲地区的同期化石记录,贵州化石群将人类对三叠纪早期生命演化的认知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那是地球环境最恶劣的阶段,火山活动引发二氧化碳浓度飙升,植被与浮游生物锐减,光合作用近乎停滞。然而正是这种“生态真空”,催生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超速演化。盘县、兴义化石清晰记录了这一过程,至关岭化石群时期,生物群落已趋于稳定。“这种生命清零后重启的案例,在地球史上绝无仅有。”迈克尔·本顿表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完整留存了这一独特历程,为解析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韧性与演化规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持续改写着人类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边界。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贵州是无可替代的古生物王国
7月5日下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围绕“‘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与历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作主旨发言。江大勇作主旨发言江大勇指出,贵州是无可替代的古生物王国。他认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独特性在于其“时间连续性”与“生态完整性”。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大灭绝事件后,陆地上的爬行动物逐渐向海洋迁徙,最终形成以重返海洋的哺乳动物为统治者的新海洋生态系统,这一系统自三叠纪延续至今。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则完整呈现了它们从浅海向远洋扩张的过程。“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20米长鱼龙化石,证明其具备远洋巡游和捕猎大型生物的能力;关岭生物群的半甲齿龟化石,则揭示了现代龟类的古老起源。”江大勇说。从最古老的杯椎鱼龙到关岭生物群的贵州鱼龙,18个属种的化石展示了龙类从适应浅海到征服远洋的完整演化链;兴义发掘的长颈龙化石因“既不能走又不能游”的奇特结构,使得学界重新思考其海洋生存策略;关岭发现的最早飞鱼化石,佐证了海洋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化;贵州龙类化石兼具欧洲与北美同期物种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生物迁徙的“枢纽”,是古地理上东西海洋生命交流的中心。江大勇表示,贵州古生物群的意义已超越学术领域,其系统性发现被学界视为‌古生物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为重建三叠纪海洋生态提供转折性证据。而化石产地建成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与“化石村”模式,不仅成为科普教育基地,更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科学保护-社区发展”的协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