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经合组织驻华高级顾问海博:“我喜欢贵州,这是一个满眼见绿之地!”
“贵州成为大家都特别喜欢的一个旅游目的地绝非偶然,这得益于先天的自然生态和政府的大力保护,让来到这里的人们满眼见绿、心旷神怡。”   7月8日至9日,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爽爽贵阳火热开展。其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海博接受天眼新闻记者专访时说:“我特别喜欢贵州,喜欢这里的生态植被和宜人气候,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感受太美妙了!” 三方“视角”阐释环保要义   在他看来,贵州的自然资源特别丰富,在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如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这些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携手沟通、加强交流,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海博认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国际交流平台,可以帮助各个国家相互学习分享经验,以探讨、解决包括碳达峰、碳中和在内的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而在谈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如何更好地互相转化发展时,他从普通百姓、企业经营者以及政府视角的不同做法逐个分析。“生态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和经济目标,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因而,大众也应清楚了解并支持环保对于提升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环境的目的意义。”   而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则需要把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他们的经营模式,全面提升环保理念,共同参与环保工作,主动自觉地将环保措施践行至生产的全过程。 政府层面不仅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引领百姓和企业经营者全面加入环保事业,也要帮助他们意识到,环保技术革新有可能带来一些积极的生活影响和新的商机,从而促进全民参与环保工作中。   “人在城中,如临林中”   十多年前,海博曾到访贵州,当时就被这里优良生态和宜人气候所吸引。此番再来,他不但惊异于贵阳大都市般的城市化新面貌,“人在城中,如临林中”的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交相辉映的一幅生态美好画卷更令他眼前一亮。   他说,贵州的城市发展速度很快,以金阳新区为代表的新城现代化程度和规模都令人印象深刻,而政府在城市规划里,将注意力集中在绿地和绿色文化的妥善保留与融合建设等一系列做法也让他大为赞赏。“所以不管是从哪里来,例如从机场到市中心,抑或是从另外一个城市到贵阳,随处可见绿地,这特别棒!”  这次来到贵阳,海博还特地去参观了贵州的地质博物馆,对于地质文化十分感兴趣。他坦言,作为贵州的标志性的建筑物,博物馆里展出的每一块岩石、每一道纹理都印刻着历史的痕迹,昭示出千百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值得大家深入了解。 “对于贵州,我还想探索更多,希望下次有时间来,还可以去其他城市走访、旅行,充分感受贵州的生态之美。”海博期待地说。
欧洲青年协会主席、欧洲气候公约大使德扬·伊利奥斯基:每个人都应切实担起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
7月9日下午,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圆满闭幕。欧洲青年协会主席、欧洲气候公约大使德扬·伊利奥斯基在闭幕式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应切实担负起责任。“气候变化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有责任。为了创造一个更具气候适应力的未来,我们需要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制定气候解决方案。“德扬·伊利奥斯基说,这这意味着创造一个对所有人都更健康、更公平的未来,十分重要。   德扬·伊利奥斯基说,广大青年人是气候行动的贡献者、变革者和创新者。我们也借此机会倡议,青年人不仅要热衷和推广环保理念,还应更加努力提升环保技能,做应对气候变化的贡献者,共创美好未来,努力打造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的世界。“广大青年人要选择感兴趣的方向,产生影响、拥抱可能。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要停止尝试,不要因为失败而停滞不前。永远保持乐观,积极思考,永不放弃。”德扬·伊利奥斯基呼吁,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可持续、更具包容性和韧性的世界。
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携手共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7月9日下午,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圆满闭幕。   闭幕式上,中国水环境集团董事长侯锋在致辞中表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绿水青山已成为贵州的亮丽名片,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不仅为贵州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我们沿着南明河建设分布式下沉式再生水厂21座,河道生态修复185公里,服务人口超500万;项目总投资减少约45%,节约土地千余亩;水质全年稳定达到地表水IV类,2022年10个月已达III类;获评国家三部委城市母亲河治理的国家示范项目。”侯锋说。   侯锋介绍,中国水环境集团作为专业的水环境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科技企业,自2014年来到贵州,深入参与了南明河治理,一路见证了南明河重新蜕变成一条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白鹭翻飞的生态之河。南明河治理成为了“国际首个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态系统创新实践”,贡献了城市母亲河治理的“贵阳样板”。“虽然本届论坛即将结束,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才刚刚开始,我们愿与政府、百姓、合作伙伴一起,携手共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侯锋呼吁。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曾贤刚:尽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传统的乡村生态振兴机制已经难以满足现实需求,必须尽快建立促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7月8日下午,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曾贤刚围绕《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作主题演讲。   曾贤刚说,针对当前一些农村地区的农民对于乡村振兴参与感不够强等问题,可以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来化解。该机制可以为各种乡村生态产品的可持续生产和运营提供长效的资金供给、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以及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指的是将生态产品所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体现出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贯穿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的核心概念,乡村生态振兴则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内容,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曾贤刚说,通过构建和完善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引导更多的乡村绿色低碳产品参与市场交易,能够有效地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曾贤刚认为,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各地可以采取多样化模式和路径,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依托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禀赋,可以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提高生态产品价值;科学运用先进技术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鼓励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等存量资源,提升教育文化旅游开发价值等等。   如何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曾贤刚建议,可以通过鼓励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认证体系;鼓励实行农民入股分红模式,保障参与生态产品经营开发的村民利益等方式来实现。
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刘晓山:让生态文明之风拂润万千和美乡村
  “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7月8日,国家乡村振兴局开发指导司原副司长、民进中央参政议政特邀研究员刘晓山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主题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如何让生态文明之风拂润中华大地上的万千和美乡村?刘晓山谈了三点想法。   ——让生态文明赋能万千和美乡村建设。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我国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全国各地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们向往的乡村生活,已逐步从“有没有”的需求温饱型转向“好不好”的生态健康型,生态良好环境下的宜居宜业和美生活,成为广大城乡居民新要求、新期盼、新共识。因此,要让生态文明成为建设万千和美乡村的重要动力,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让绿色乡村成为千万和美乡村的底色。绿色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建设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推进生态文明与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底色,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政治任务。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需要主动担当、通力协作,有力有序推进绿色乡村建设落地见效,我认为应该在“四推行一倡导”上下功夫,即推行绿色规划、推行绿色设计、推行绿色建设、推行绿色管护、倡导绿色生活。   ——用制度保障促进万千绿色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绿色乡村建设,面临着很多亟待破解的现实矛盾和问题,需要做大量工作。我认为,在推进绿色乡村建设上要发挥制度优势,让制度保障万千和美乡村实现,应重点强化统筹协调,强化能力提升,强化政策保障,强化社会参与。   “衷心祝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继续发挥国际交流合作优势,强化使命担当,积极贡献智慧,为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再立新功,为人类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刘晓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