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两山论”是全人类所共享共有的宝贵思想财富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围绕“‘两山论’的孕育、形成、发展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与保护范式的革命”主题进行了分享。论坛现场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的主要内容。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标志着这一重要理念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其中之一,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发。  2021年11月,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将“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意义重大而深远。黄承梁表示,“两山论”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至上的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两山论”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生态智慧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两山论”是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可为全人类所共享共有的宝贵思想财富。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诗一:用生物多样性金融推动“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办。  “生物多样性丧失被认为是当前全球主要的环境危机之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以“生物多样性保险的创新与探索”为题作主旨演讲。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  陈诗一认为,应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保护经济发展免受灾难性风险的影响,特别是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强企业适应监管、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广泛地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7000亿至8240亿美元。这种资金缺口表明,传统公共融资不足以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金融是指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机制及政策框架,系统性调动公共与私人资本,以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支持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金融解决方案。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目标是填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并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纳入经济决策体系,推动‘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陈诗一说。
英国罗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Gordon Watson及同事Ben Leavesley分享国家公园经验:多方协作在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中起关键作用
7月6日上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共筑绿色公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英国罗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Gordon Watson、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管理局人才与组织发展总监Ben Leavesley分享了英国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强调多方协作在平衡保护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Ben Leavesley介绍了英国国家公园的双重使命——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公众参与,以及支持社区生计的非官方目标。他指出,面对每年1亿人次的游客量,社区参与是破解保护难题的核心:“92%的游客来自英国本土,如何让访客享受自然而不破坏环境?答案在于激活本地力量。”英国15个国家公园通过志愿服务体系凝聚社会资源,每年超5万工作日的志愿者贡献(折合价值约4800万元人民币),涵盖生态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护林员计划,通过与学校合作,14-18岁青少年在参与徒步向导、考古挖掘等实践中建立自然情感联结,部分成长为环保从业者或社区大使,形成从受益者到守护者的良性循环。 Gordon Watson则聚焦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揭示国家公园如何突破政府财政依赖,构建多元资金网络。他坦言:“中央政府拨款是基础,但应对气候危机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资源,英国国家公园联合成立专门机构,以共享核心价值为筛选标准,吸引企业在实现品牌赋能的同时反哺生态保护。” 两位嘉宾共同强调,英国国家公园的成功源于无边界协作:21个跨领域机构组成决策网络,平衡政府、社区、企业、志愿者等多方诉求;从地方手工艺传承到国家级绿色金融创新,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在生态保护中找到角色定位。此次分享为中国生态保护提供了国际化视角,凸显了志愿精神、社区韧性与企业责任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系中的协同效应。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构建“融、汇、贯、通”四维创新网络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举办。“复旦大学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全链条,以坚定步伐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在2025年QS世界大学可持续发展排名中位居内地高校首位。”致辞环节,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报告了复旦大学围绕绿色金融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构建的“融、汇、贯、通”四维创新网络情况。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融”合学科,厚植根基。学校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创新,深度融合经济、金融、环境、大气、生态、管理、法律、计算机和人文等学科,构建特色交叉课程模块,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尤其是依托强大的经济金融学科集群优势,聚焦绿色发展的理论突破,积极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多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和《经济研究》等国内外顶级期刊,为绿色金融理论体系贡献核心智慧。“汇”聚各界,共育英才。复旦牵头组建了跨界的教材编写团队,汇聚来自政产学研30个单位的数十位作者,编著国内首套绿色金融系列教材,其中就包括广受好评的《绿色金融概论》;设立了“绿色金融与新金融”等特色课程,系统嵌入国家双碳政策解读、碳市场机制设计等内容,并邀请政策制定者参与教学研讨;依托国家级课题和咨政服务,指导学生参与地方绿色金融试点方案设计,培养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贯”穿实践,服务国家。近年来,学校先后成立了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推动理论向实践转化。其中,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携手业界,聚焦气候变化、减污降碳、生物多样性等方向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创新,致力于打造一流智库和人才培养平台;绿色金融研究中心聚焦气候投融资、转型金融等领域,主导长三角“40+1”城市群绿色金融竞争力研究,在生物多样性金融领域率先布局,承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生物多样性金融项目,研究成果直接支撑了上海立法实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定期发布复旦碳价指数,组织编制复旦碳信用评级体系,建立复旦碳信用评级、碳价等数据库,为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提供定价“锚点”。“通”力合作,开放共赢。复旦大学积极创新多方联动机制,发起成立全国高校绿色金融研究联盟,联合20多所高校持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在贵州的大力支持下,联合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共建“贵州省绿色金融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深化区域合作。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拓展国际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气候风险是全面绿色转型不能回避的话题
7月6日上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副所长庄贵阳围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全面绿色转型发表主旨演讲。  面对联合国秘书长警示的“全球沸腾时代”,气候风险已成为转型核心议题。他指出:“气候风险这个话题是我们全面绿色转型不能回避的。”  他提出“低碳韧性发展”概念,低碳韧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气候行动计划和决策方法在面对气候变化,气候灾害风险以及疫情等突发公共性事件,加速减排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通过韧性的措施吸引气候变化的能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相互适应。  他强调需通过政策设计协同减缓(自上而下)与适应(自下而上)行动,在应对气候灾害和突发公共事件中实现减排与韧性能力双提升。  今年正值中国“双碳”目标提出五周年及《巴黎协定》签署十周年。庄贵阳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与“双碳”目标相辅相成,区别于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路径,中国探索的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协同的创新模式。  当前绿色转型面临根本性变革:工业化体系需转向零碳体系,需健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结合”的体制机制,政策应具备透明性和可预见性以激发创新活力。  他特别强调,“双碳”目标正驱动绿色新质生产力发展。全球科技革命加速下,数字技术与绿色能源融合催生新产业赛道,中国新能源产业已为全球碳中和作出实质贡献。  在气候适应领域,庄贵阳援引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称,每投入1美元气候适应资金可带来10年综合收益。城市作为减排主战场和脆弱性集中区,通过低碳试点、韧性城市建设将释放巨大潜力。  庄贵阳总结称,中国正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自然与气候目标统一。推动全面绿色转型,既需“双碳”目标引领创新,更需在统筹安全中增强发展韧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
中共中央党校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构建“令人心里踏实”的韧性城市
7月6日,“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上,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李宏伟系统阐释了美丽城市建设与城市韧性发展的融合机制。  他指出,城市作为人口、经济活动和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面临严峻挑战:全国1/3城市空气质量未达标,PM2.5浓度达发达国家3-4倍;县级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持续攻坚;城市污水收集率不足75%;绿色建筑占比低于1/5。在城镇化率将超70%、10亿人口聚居城市的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李宏伟援引《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五大导向——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强调这是提升韧性的政策基石。他以北京实践为例:2023年“7.20”暴雨引发门头沟、房山地质灾害及永定河流域洪水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推动“花园城市”建设,通过生态空间布局实现“蓝绿交织、工农融合”,既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又使市民获得“推窗见绿、道路宜人”的环境,同步增强生态适应性与灾害抵御力。  针对韧性城市建设,李宏伟提出三大整合路径:  第一,生态空间优化:延续花园城市思路,扩容绿地与生态廊道;  第二,产业绿色转型:推动高碳产业向绿色低碳新兴产业转变;  第三,多元协同治理:构建政府、市场、公众共治格局,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公众参与,形成“规划-建设-治理”全链条体系。  他特别指出,当前需重点升级市政设施智能化改造、能源多能互补系统及低碳交通网络,并通过数字化赋能打通自然资源规划、确权与多部门协同壁垒,最终构建“令人心里踏实”的韧性城市。
世界银行中国局高级城市发展专家黄琪芸:贵阳城市生态价值巨大
“三分之二的世界人口已经住在城市里面,预计到2050年有70%的人口会移居到城市。城市用地和生态多样性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如何进行生态有效、自然向好、正向发展的城市建设也尤为重要。”7月5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上,世界银行中国局高级城市发展专家黄琪芸在进行圆桌讨论时说。  黄琪芸透露,6月27日世界银行执行层已经批准了2.5亿美元的贵阳投资,支持阿哈水库的建设,包括离贵阳市中心最近的国家湿地公园(阿哈湖湿地公园)。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圆桌讨论  她认为,贵阳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生态系统图,有非常大的生态价值。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够实现低碳发展,以自然为中心的发展。  “从自然的角度是最先想要实现的任务,希望找到生态系统服务的底线,找到城市生态多样性的底线,从而去了解如何保护和加强它。”黄琪芸说。  她举例,世界银行在城市规划方面做了很多项目,作出了积极贡献,运用了很多创新化的金融工具,如BBVA债券、NBS的机会扫描及终端性的金融框架指南。  谈及对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的期待,黄琪芸说:“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以及本地的社区,尤其是本地的社会,需要发挥非常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