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王金南: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的全球共识
“要加快建立绿色设计制度,全面推动生态产业发展。”7月5日,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上,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发出呼吁。    在他看来,建立绿色设计制度是大势所趋。当前,欧盟正在引领世界绿色设计,中国则是在绿色设计制度建设中后来居上,进入绿色设计治理国际前列,引领世界绿色发展。    “中国有关绿色设计的理念最早体现在2002年、2005年、2008年分别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本世纪初开始引入环境标志产品设计和认证,推动了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的广泛使用。”王金南指出,从理念首次提出到实践层层推进,一系列的举措,证明了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工业产品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在全球贸易和绿色公共产品提供方面雄踞榜首,因此绿色设计在中国的应用潜力巨大。    他说,目前中国政府部门正在制定工业绿色设计和产品绿色设计规则,开展零碳工业园区、零碳企业建设,相信这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绿色设计和绿色发展进程。    谈及如何在全球推动更加广义的绿色设计理念和实践,发展全球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王金南强调,首要任务是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的全球共识。    “绿色设计是指以实现可持续绿色低碳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以政府决策和管理、部门与产业、产品与材料、基础设施以及终端处置回收等为设计对象,运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生态解决方法、生态与碳足迹等方法工具,实现决策管理-生产工艺-产品-最终处置过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健康风险最小化的各种创新活动及其制度安排。”王金南介绍。    因此,他认为绿色设计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产品设计层面。推动全球绿色设计,要从教育开始、法律标准着手,推动世界绿色设计和绿色发展。    “世界绿色设计组织(WGDO)期待与各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合作,也期待与贵阳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开展合作,共同推动加快建立绿色设计制度,共同推动全球生态经济和生态产业发展。”王金南说。
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本顿:贵州三叠纪化石群改写地球生命演化认知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上,前国际古生物学协会主席、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Michael J. Benton(迈克尔·本顿)教授围绕“三叠纪化石群”价值通过视频作主旨发言。他指出,贵州三叠纪化石遗址群以其独特的完整性与早期性,成为重塑人类对地球生命演化关键阶段认知的关键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全球性科研价值。迈克尔·本顿通过视频作主旨发言迈克尔·本顿介绍,约2.5至2亿年前的三叠纪,是地球生命从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中复苏的“转折枢纽”。这场地球史上最严重的灭绝事件后,古生代动物群彻底消亡,生命系统在极端恶劣环境中开启重建。令人瞩目的是,鱼类、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在此期间实现爆发式演化,推动生命世界迈向新形态——三叠纪因此被视作现代生态系统的起点。“要理解当今生命形态的来龙去脉,必须回到三叠纪。”迈克尔·本顿解释,这一时期不仅是关键现生类群的起源地,更见证了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及珊瑚等新生物类群的集中涌现,持续5000万年的“三叠纪革命”,奠定了海洋与陆地现代生态系统的基础。近几十年来学界对三叠纪的认知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贵州盘县、兴义、关岭等化石遗址的研究。迈克尔·本顿特别指出,相较于德国等欧洲地区的同期化石记录,贵州化石群将人类对三叠纪早期生命演化的认知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那是地球环境最恶劣的阶段,火山活动引发二氧化碳浓度飙升,植被与浮游生物锐减,光合作用近乎停滞。然而正是这种“生态真空”,催生了海洋生态系统的超速演化。盘县、兴义化石清晰记录了这一过程,至关岭化石群时期,生物群落已趋于稳定。“这种生命清零后重启的案例,在地球史上绝无仅有。”迈克尔·本顿表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完整留存了这一独特历程,为解析极端环境下生命的韧性与演化规律提供了独一无二的实证,持续改写着人类对地球生命史的认知边界。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贵州是无可替代的古生物王国
7月5日下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传承地质魅力·续写文明华章——推动地质公园与生态文化多样性融合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主旨演讲环节,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江大勇围绕“‘三叠纪’海洋生物化石与历史文化传承的价值意义”作主旨发言。江大勇作主旨发言江大勇指出,贵州是无可替代的古生物王国。他认为,贵州三叠纪化石群的独特性在于其“时间连续性”与“生态完整性”。约2.52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地球大灭绝事件后,陆地上的爬行动物逐渐向海洋迁徙,最终形成以重返海洋的哺乳动物为统治者的新海洋生态系统,这一系统自三叠纪延续至今。贵州三叠纪化石群则完整呈现了它们从浅海向远洋扩张的过程。“兴义生物群中发现的20米长鱼龙化石,证明其具备远洋巡游和捕猎大型生物的能力;关岭生物群的半甲齿龟化石,则揭示了现代龟类的古老起源。”江大勇说。从最古老的杯椎鱼龙到关岭生物群的贵州鱼龙,18个属种的化石展示了龙类从适应浅海到征服远洋的完整演化链;兴义发掘的长颈龙化石因“既不能走又不能游”的奇特结构,使得学界重新思考其海洋生存策略;关岭发现的最早飞鱼化石,佐证了海洋生物群落的协同演化;贵州龙类化石兼具欧洲与北美同期物种特征,证明这里曾是古生物迁徙的“枢纽”,是古地理上东西海洋生命交流的中心。江大勇表示,贵州古生物群的意义已超越学术领域,其系统性发现被学界视为‌古生物研究的里程碑事件,为重建三叠纪海洋生态提供转折性证据。而化石产地建成的国家级地质公园与“化石村”模式,不仅成为科普教育基地,更通过文旅融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科学保护-社区发展”的协同路径。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两山论”是全人类所共享共有的宝贵思想财富
7月5日下午,在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与创新”主题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黄承梁围绕“‘两山论’的孕育、形成、发展和对人类文明发展与保护范式的革命”主题进行了分享。论坛现场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并将其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的主要内容。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写入党章,标志着这一重要理念正式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建设生态文明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释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其中之一,得到了更为深入的阐发。  2021年11月,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将“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意义重大而深远。黄承梁表示,“两山论”根本上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人民至上的思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两山论”是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生态智慧的时代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学说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两山论”是人类社会实现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可为全人类所共享共有的宝贵思想财富。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诗一:用生物多样性金融推动“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绿色金融:生物多样性金融体系构建和资源调动”主题论坛在贵阳举办。  “生物多样性丧失被认为是当前全球主要的环境危机之一。”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以“生物多样性保险的创新与探索”为题作主旨演讲。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保险应用创新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陈诗一  陈诗一认为,应对生物多样性风险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保护经济发展免受灾难性风险的影响,特别是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强企业适应监管、市场和技术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广泛地支撑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估计,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高达7000亿至8240亿美元。这种资金缺口表明,传统公共融资不足以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  生物多样性金融是指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机制及政策框架,系统性调动公共与私人资本,以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风险、支持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金融解决方案。  “生物多样性金融的目标是填补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资金缺口,并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与社会价值纳入经济决策体系,推动‘保护+发展’的良性循环。”陈诗一说。
英国罗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Gordon Watson及同事Ben Leavesley分享国家公园经验:多方协作在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中起关键作用
7月6日上午,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分论坛——“共筑绿色公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英国罗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Gordon Watson、英国湖区国家公园管理局人才与组织发展总监Ben Leavesley分享了英国国家公园的生态保护实践,强调多方协作在平衡保护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Ben Leavesley介绍了英国国家公园的双重使命——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促进公众参与,以及支持社区生计的非官方目标。他指出,面对每年1亿人次的游客量,社区参与是破解保护难题的核心:“92%的游客来自英国本土,如何让访客享受自然而不破坏环境?答案在于激活本地力量。”英国15个国家公园通过志愿服务体系凝聚社会资源,每年超5万工作日的志愿者贡献(折合价值约4800万元人民币),涵盖生态监测、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领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青少年护林员计划,通过与学校合作,14-18岁青少年在参与徒步向导、考古挖掘等实践中建立自然情感联结,部分成长为环保从业者或社区大使,形成从受益者到守护者的良性循环。 Gordon Watson则聚焦企业合作伙伴关系,揭示国家公园如何突破政府财政依赖,构建多元资金网络。他坦言:“中央政府拨款是基础,但应对气候危机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资源,英国国家公园联合成立专门机构,以共享核心价值为筛选标准,吸引企业在实现品牌赋能的同时反哺生态保护。” 两位嘉宾共同强调,英国国家公园的成功源于无边界协作:21个跨领域机构组成决策网络,平衡政府、社区、企业、志愿者等多方诉求;从地方手工艺传承到国家级绿色金融创新,每个利益相关者都在生态保护中找到角色定位。此次分享为中国生态保护提供了国际化视角,凸显了志愿精神、社区韧性与企业责任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系中的协同效应。